魯隱公的一生都在為輔佐魯桓公而活,即使到后期,當上了國君,之后也想著將君位還給桓公,可最后卻遭人陷害死于奸臣之手。
一、隱公的地位
魯惠公的原配夫人孟子死后,娶了繼室聲子,生下隱公。后來宋國宋武公有意與魯國結親,想將女兒仲子嫁于魯國。惠公與仲子成婚,而且被奉為魯夫人。后來仲子生下公子允(即魯桓公)。
在這里看,隱公的地位是十分尷尬的。
百度百科中提到,宋國仲子本應該是要與隱公成婚的,但魯惠公看仲子如此美貌,貪戀其美貌,自己便將仲子娶了過來,還奉為魯夫人,仲子生下桓公,桓公雖年幼但為嫡子,所以地位頗高,而隱公為繼室所生,所以本就是沒有即位可能的,但后來隱公即位,為他的悲劇結局埋下隱患。
二、隱公在位期間的政交
惠公死后,大夫們覺得隱公年長且賢能,被大家舉薦做國君,但兩人的尊卑關系在當時的魯國并沒人知曉,而隱公又有自知之明,所以隱公一再推脫,后不得已怕允日后無法即位,就以攝政的名義來即位,被稱為魯隱公。
隱公共執政十一年,這期間,局勢紛爭發生在鄭國、宋國和周朝之間,而魯國與其他大國之間的關系一般都比較和平。惠公晚年時,魯與宋戰,隱公即位后,立即和宋國和好,恢復了以往的關系。
隱公即位六年,又與鄭國修好。在鄭國與宋國之間的戰爭中,魯國一直保持中立狀態。直到后來,宋國外交失誤,魯國才傾向于鄭國。
隱公與周邊小國的關系也十分友好,即位初期,就與邾國簽訂了盟約。
隱公十一年春,滕國與薛國前來拜見魯君,因誰先朝見而爭執不下,隱公在當中調節,才作罷。隱公后與鄭莊公、邾僖公攻打許、宋兩國。
這一切都表明了隱公對于外交方面的關系,也是在為日后桓公即位鋪路。
在攻打許、宋兩國期間。公子揮(魯國大臣,又稱羽父)都立了大公,這導致了公子揮在魯國的專權,為以后隱公之死留下隱患,這也從側面表明,隱公在政治能力上的不足,不知道如何約制下屬。
三、隱公之死
十一年(前712)冬,公子揮來見隱公,他神秘地屏退左右,然后對隱公說:“主公當了這么多年國君,國家非常安定,老百姓也都非常富足,滿朝文臣武將沒有不聽從您的。現在太子允已經長大了,依我看,我最好還是趁早為您把他除掉,您好安安穩穩地繼續當您的國君,也讓我當個太宰,好嗎?”魯隱公聽了,非常驚愕地說:“你怎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呢?太子允要當國君是先君的命令呀!我不過是因為太子允年幼的緣故,才代他做了十幾年的國君,現在太子允確實已經長大了,所以我正在菟裘那個地方修建房子,將來好在那里養老送終。至于國君之位,我已經決定還給太子允了。”
公子揮害怕公子允聽到這個事之后殺了他,反而向公子允說隱公的壞話誣陷隱公想要除掉公子允真正做國君,并請求讓自己殺掉隱公。公子允聽信公子揮之話,于是同意公子揮請求去殺隱公。[7]魯隱公做公子時,曾與鄭國作戰,被鄭國俘虜,賄賂了鄭國大夫尹氏才得以脫身,所以隱公把尹氏的家神供一座園子里,時不常地去祭拜一下,祭拜完就住在附近大臣蒍氏家里。羽父就趁隱公去祭拜時率軍把隱公給殺了。公子允上臺,即為魯桓公,為了掩人耳目,桓公和公子揮又下令討伐蒍氏弒君之罪,最后找了個替罪羊擋了過去。
《春秋》沒有記載魯隱公是如何被安葬的,因為要隱瞞隱公被桓公所弒這件事。按照《春秋》的體例,國君被弒,而弒君的壞人不被討伐,就不記載葬禮,認為就像沒有臣子一樣。《春秋》也沒有記載隱公死的地點,是不忍心說明。
可以說隱公的一生都活在公子允的影子里,他在為人方面太過寬厚,不夠狠厲;政治上能力不足,不懂如何約制下屬,慘遭奸臣陷害。他在做君主方面還是有他的不足之處。
清高士奇(清朝著名學者)認為:魯隱公之失,不在于讓位,而在于讓位之道考慮不周。惠公去世時,太子姬允已經六七歲了。隱公此時之上策應該是學其祖宗周公輔佐成王之故事,“抱負以臨群臣,聽國政”。這樣,自己代理國相,行攝政之事就名正言順了,以后想歸政于太子也比較容易,即使有奸人想從中挑撥,也難以找到借口。而如今,隱公成了事實上的國君,不管國人,大臣還是國際輿論,都承認這個事實,并且不知道他對太子的真實打算。雖然他有退隱的準備,但仍不足以安撫太子的不安,也不足以杜絕羽父之流的野心家的陰謀。所以,隱公有心讓位,或有其事。但貪戀權位,猶豫不決,則是禍根。加上自己的政治能力本身就不足,不但不知如何約束下屬,更不知如何保護自己,處于政治漩渦中心的他最終沉沒也就理所當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