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剁手黨常常對我說:會花錢才會掙錢,錢不是省出來的。當他們說出這句話的時候,要么打算買一件價值不菲的商品,要么曬著一堆根本用不上的快遞。
隨著淘寶帝國的崛起,一個名叫“剁手黨”的群體,常常出沒在我的親戚好友,一邊叫喊著再買就剁手了,一邊止不住手去點擊下單;一邊是堆在家里成山的快遞,一邊又是空空如也的錢包。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個持家的女人,而馬云的背后有千千萬萬個敗家的女人。
不知道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買了一件新的T恤,然后嫌棄你難看的牛仔褲;買了一部新的裙子,然后嫌棄不夠好看的鞋子;買了一部蘋果的手機,然后嫌棄你分辨率成渣的電腦。那么請你注意,你已經像一個剁手黨,開始不停地更新迭代你的手機一樣,更換你身邊的東西。
你可能剛走進超市的時候,以為自己只想買一個香皂,結果走出超市的時候,你發現你還買了一堆吃的和喝的。在古代,有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是這么講的:
商紂王用象牙筷子吃飯,大臣箕子見狀十分擔憂,他認為,用上象牙筷子,就必須用犀角與美玉的杯盤才能配套,而這樣高級的器皿就絕不能盛普通的飲食,必須盛珍禽異獸;吃上了山珍海味,就不能穿布衣短衫,必須有錦繡綢緞;接著,又得有華屋大廈,這樣下去,難道不是很危險的事嗎?然而,紂王根本不聽勸諫。果然,過不了五年,紂王就建起了酒池肉林,設立炮烙之刑,終至滅國亡身。
別小看你身邊的東西。它讓你的欲望超越物質。其實我們同樣理解商紂王的想法,我們中的誰不買了一件漂亮的新物品,回家后環顧四周,發出“我住的地方簡直像一個狗窩”的感慨呢?
但是,我們該如何正確樹立消費觀,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充分享受購物的美好,又避免了青黃不接帶來的窘態?
我們都應該認識到,任何的消費,都包括了兩種服務,基礎服務和精神服務。基礎服務無非指的是,一頓飯能吃,不拉肚子;一件衣服遮羞,能穿;一棟房子能住,不會垮;一雙鞋子能走路,不打滑。
而精神服務就是指自信啊,個性啊和安心啊等等。比如,花錢在電影院里看「速度與激情7」比看槍版更爽;有人喜歡買錘子手機,是因為錘子手機比小米手機之間整整多出了一個魅族手機的品質,就是有個性。
其實買東西之前,一定要了解自己的消費需求,規劃自己的消費層次。
關于如何了解自己的消費需求,我來提供幾個思路。
1.用價格除以預計使用的次數,看看每次使用的單價是便宜還是貴。
2.用價格除以預計使用的時間,看賺到的時間是否遠遠超過花錢買的時間。
3.用價格除以提升生活品質的程度,能根本改變生活方式的優先考慮。
然后結合自己的收入水平,合理規劃自己的消費層次。我尊崇基礎服務在先,精神服務在后的原則。因為我覺得,精神服務可以通過自己的一些努力下,比如學習知識和了解背景,來得更加全面的滿足。
考慮基礎服務在先,好比買一雙高跟鞋,你首先應該關注的是它是否舒適,是否耐穿。而不是因為它的美麗、「也許穿得上幾次」和「打的折扣比較大」,有時候,我們買一件東西會忘記它的本質,僅僅因為買賣瞬間帶來的愉悅感以外,根本用不著買這雙鞋。
生活不只是吃飽肚子,穿暖衣服,我們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精神服務。精神服務帶給我們的愉悅感,遠遠大于基礎服務,當然花費也會更龐大。你去西餐廳吃披薩,和大街上吃鋪點肉的大餅相比,環境不相同,價格也不相同。
一個包,一雙鞋子,一臺手機的價位和品牌價值各有不同。這時候,你會需要一個理由,是選擇理性,還是感性;這個理由是自發的,還是被商業廣告洗腦;這個理由是預謀已久的,還是臨時起意。這個理由,類似與我問你蒙娜麗莎好看在哪里一樣,都是非常私人化的,沒有正確與否。
最后,你需要寫一份購物清單,并將這個清單的輕重緩急,列上一個表格。(與此同時,寫上自己的貴重物品的基礎服務,精神服務和購買理由)
這樣都清楚很多了,我們有了錢后,首先解決重要又緊急的事。然后,花錢解決緊急又不重要的事,再來就是不緊急又重要的事。最后,考慮解決既不緊急又不重要的事。我們既明白錢花在什么身上最劃算,又滿足了自己的一點點心愿。
PS:個人覺得花錢是本領,掙錢是本事,別小看錢,世上能視金錢為糞土的人不多。吾等凡夫俗子,還是相信一句話吧,金錢是通往幸福的橋梁,但我們不是住在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