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謝熊貓君 在翻譯
Waitbutwhy這個網站的文章。
Waitbutwhy 這個網站的觀點,如果你長期看的話,會有一種奇點臨近的感覺。他們關于人工智能的想法也是「急智」的。看完之后對于人類未來什么的一時也很是興奮。
不過,為什么你認識的工程師實際上沒有表現(xiàn)得那么激進呢?
根據(jù)降級論 (– Meditic's Startup Game @meditic )的觀點,IT界聚集著全球最聰明、最富有的人類精英。以IT創(chuàng)業(yè)界的青年們的智商,他們可以做成任何一件事情,包括改造銀行到制造汽車到發(fā)射航天飛機 。但是他們現(xiàn)在的處境倒有點像是一場魔術。或者像是就要被揭開謎底但還沒有那種處境。
彼得泰爾也表示過類似的觀點。
他認為,曾經發(fā)明了現(xiàn)代流水線作業(yè)、摩天樓、飛機和個人電腦的美國,現(xiàn)在卻失掉了對未來的信仰,對此他很悲哀。泰爾認為,如今的美國是各種小打小鬧的電子科技玩意兒的天堂,卻忽視了科技改變世界這樣更加壯闊的理想。他懷念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在那個美國科技普及的全盛時期,對未來世界發(fā)展各種可能性的討論成為人們日常對話的常見主題。泰爾深受《美國之挑戰(zhàn)》(The American Challenge)這本書的影響,本書由法國作家薛文舒瑞伯(J. J. Servan-Schreiber)所著,出版于1967年,是一本享譽全球的暢銷書。舒瑞伯提出,美國所掌握的先進技術和教育將把世界上其他國家遠遠拋在后頭,并預言了2000年后工業(yè)時期的美國烏托邦社會。那時,時空將不是溝通的壁壘,人們收入差距將縮小,電腦將解放全人類,“一周將只需工作4天,每天只需工作7個小時。一年中將有39個工作周和13個假期周…所有這些將在一代人的時間內實現(xiàn)。”
那個時代,《杰森一家》和《星際迷航》風行,很多美國人都堅信不用太久遨游外太空將會變成平常事。人們盡情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產生了一些奇思妙想:修建水下城市;變沙漠為森林;發(fā)明機器人提升人類生活質量;改造舊金山灣成為兩個巨大的淡水湖,由大壩隔斷,堤壩上修建多條高速公路。那個時期小孩子都徜徉在科幻世界的海洋,他們的心中裝著阿西莫夫、海因萊因和克拉克等科幻作家的作品,對于他們來說,這個科幻世界似乎比現(xiàn)實世界都更加真實,并最終將取代現(xiàn)實。
在泰爾創(chuàng)辦的風投企業(yè)Founders Fund網頁上有一篇《宣言》,“曾經我們想要的是飛行汽車,而不是短短的140個字符(指微博)。”
這句話是他的「名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