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奇葩說看到這樣的話題,催淚的一期,聽到了太多的直戳到親情心底的話。
人意識到自己長大了有很多點,有一種是老人病重離去,自己的身份從重孫變成孫子變成兒子,從懵懂無知只知道親情溫暖到認識到人間冷暖。
在歲月流逝中看到爺爺奶奶身體每況愈下,看到姑姑叔叔從三天跑來吃飯到一周難得見到一次,我不相信這是親情變得冷淡,不相信是他們包括我與我的父母不再熱愛這個家庭不愛那病床上的老人。這一家人永遠是一家人,愛著這個家,愛著他們的父母我的爺爺奶奶,但我們都不再常去探望了。
從小到大聽的最多的話是“子欲養而親不待”長大之后才越來越常聽到“久病床前無孝子”,因為這句真且殘酷的話長輩再也不會避開我來說了。這句話看起來不是一個好的價值觀,對外人很難啟齒,卻是每一個家庭的常態。突然生病的老人子女都會付出十二分的心力去治療關懷,然而久病在床的有多少子女能夠二十年如一日的去照看呢,時間消磨殆盡的是雙方溝通的言語,消磨掉了兒女唯恐父母突然病逝的心,消磨掉了親情的外在表現。
老人害怕著子女不再關心自己,害怕著生命的消亡,在這樣的恐懼中熬過每一個日子。而子女在老人的恐懼成為常態時習以為常,習慣性的應付家中的老人。
看到奇葩說的這個話題時我的第一個反應是,能夠開開心心找到三五個老伙伴,搭伴去養老院打打麻將聊聊天,這樣的老人是明智的,是目前大多數老人難以達到的心理狀態,他們接受養老院接受全新的生活方式,而這樣的生活方式,在安然度過晚年的同時,讓子女得以輕松甚至愧疚,更多的探望關心,更多的親情表達。
讓孝子還是那個孝子,家還是那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