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是認為我知道。也正因為這個“我知道” 成了我們最大的認知敵人。
淺嘗輒止,其實認知尚未深入
如出現了某一新事物 , 抱著好奇心去了解了。 剛剛完成了一些小的成就就認為自己已經知道了。 ?例如一些新事物“ 微商”,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賣貨,通過一連串的關注之后,發覺對方的狀態越來越好, 似乎有搞頭。 然后自己開始嘗試去做,跟著團隊開始一路升級打怪,做到多少級的代理。 無論是做的成功,還是家里屯了一批貨。 這時候對微商的認知其實尚未全面,但是已經有了一定的觀點,于是開始說 微商的好,微商的不好,也開始認為對互聯網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后這就是微商的全部嗎? 是否需要了解其他的團隊的發展, 是否需要縱向了解微商的發展呢? 如何從“人”的角度上去全面了解這個商業模式等等,而這些問題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恐怕又有不同的概念。
道聽途說,就認為自己知道
在微信朋友圈,最不缺的就是各種謠言,以及未經考證的認知。然后這些認知卻是傳播最快的。 尤其是一些負面的事物,對于發表著來說,可能為了點擊率,往往會突破道德底線,利用人們同情弱者的心理來達到其病毒式的傳播。 例如 去年 湖北某電視臺 報道的湖北荊門 十一家 保險公司拒賠的事情。 該電視臺為了收視率,利用人們同情弱者的心理,故意隱瞞某些事實,造成了看似拒賠的假象。 然而事實卻是當時卻是該案件尚有疑點,當地保監會只是在未調查清楚之前 尚不理賠。 然而電視臺卻不負責任 將這部分事實隱藏了。 然后就說保險拒賠。 接著朋友圈里就開始轉發了,說起保險騙人這樣的渾話了。
差不多
這個差不多, 那個也差不多。 由已知到未知 是人的一種認知方法。 但在很多時候卻是, 已知也就是已知了,并不愿意潛心去做更深層次的了解。
謙虛,好奇,格物致知
在易經當中, 只有謙卦才能做到百分之百無尤。 說明了謙虛的重要性。 謙虛 能讓自己更容易的接受對方,只有接受了, 才能感知到對方的能量,接受到對方的訊息,從而對方才能接受到你的訊息。
好奇是嘗試著去接受自己的未知, 好奇也并非去求得甚解,是一種保持著對大自然謙虛的態度, 讓自己的心更加接近宇宙能量中心, 這時的心境也就回歸到了自己的孩提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