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個晚上,進行了班上的微電影評比。
一部拍攝方式新奇跟劇本原創的微電影竟然不及一部抄襲春晚的小品分數高。
從小,我們一直被教育要原創,不要抄。
從寫作文開始一直到寫論文,要求中必不可少的四個字:嚴禁抄襲。
但大學的我發現,有些老師卻不會跟學生強調原創這個問題。
寫作文沒有思路是所有學生都會存在的問題。
初中那時候,第一次作文課,沒有思路,寫不出來。
于是我開始“仿照”小學一篇閱讀。
或許老師沒看過這篇文章,事后,在班上讀出來,給予了表揚。
從此,上作文課不在是自己思考,而是翻課外書尋找“我的作文”。
當我重新意識到問題的時候,水平已經不及班上好多人了。
于正被瓊瑤告上法庭。
抄襲與原創的意識也開始被更多的人重視。
但抄襲這種低成本的犯罪行為,從來就沒有停止。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叫“新聞哥”的微信公眾號,每篇文章都是從大批資料整理出來的精髓。
但卻不及微博的上某人動動手指“盜取”,得來的關注更多。
這是個娛樂化的社會,當人們開始享受這種“抄襲”帶來的快感時,原創意識已被拋諸腦后。
大學,是個培養基地。
被應試教育所培養的孩子,在大學得到相應的發展。
老師在其中的位置更是尤其重要。
若老師在其中默認這種行為,那以后的活動讓其他一些同學該怎么辦?
是抄襲還是原創?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