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聽到其他人說一句話,你馬上說“道理我都懂”,其實就像認識了其他人手里的錢一樣,你在大聲告訴別人“我知道那是錢”。
7 月底我去參加了李笑來老師的線下課,有一個觀點讓我印象深刻。大意是,我們在生活中很多事情可以沒有要求,比如吃飯吃什么其實無所謂;但是唯獨有一些事情要特別苛刻,例如和什么樣的人成為朋友。笑來老師說了這么幾句:
“在最重要的部分上百分之百的苛刻,在其他的地方睜眼閉眼,生活才會爽,會有快樂。哪有什么中年危機,只是年輕的傻逼。年輕的時候對傻逼太客氣了,居然允許傻逼成為你的朋友。”
我沒有笑來老師那樣強大的氣場,所以我說得會更溫和一些。我會在生活中選擇和一些人多交流,避免和一些交流,主要的一個判斷依據是慣例的語言模式。一個人習慣性地說什么話,能反應出其思考方式,也能間接看到在生活中的態度。
比如“道理我都懂,只是/但是……”這個句型,如果從某位和我說話的人身上出現次數過多,那我就會盡量減少和對方無謂的溝通。當一個人開始頻繁地說“道理我都懂”的時候,TA 是根本沒有打算做一些事情來改進,而是想通過動嘴來論證一些道理從而心態平和,那這個時候談話就可以結束了。
兩年前我曾經寫過文章來論證這一點(《Scalers:你不能踐行的道理,都不算懂的道理》),但是可能由于我的文章略抽象,力度不夠深刻,有很多人不能感受到,不能“一看就懂”。而最近想到了幾個例子,今天再來談一談。
當我們說一個道理的時候,其實說的是某種規律。規律背后都會有一套體系在運轉,雖然看上去只是一句話,但是背后是有一堆東西在支撐。這其實是黑盒與白盒的區別(參見《刻意學習》P140)。這說像別人給你說段子,段子只有幾句話,你聽了后壞壞地笑了,卻說“我沒聽懂啊,你這個老司機”。但是內心卻想,有內涵啊,這個內涵就是將說未說的信息。
道理也是一樣的。當你聽到一個道理,也是要想想道理背后是什么原理。千萬不要變成,道理一進到你耳朵,你一聽好像是那么回事,然后說自己懂了,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卻忘記運用了。
忘記用了就完蛋了。如果你不能在關鍵時刻用上一個道理,武裝你的行動,這就像你赤手空拳上戰場,家里囤著萬噸火藥庫,一樣慘死。
“道理我都懂”就是“我全認識你的錢”。
我們大家都認識錢。小時候就盼著過年收壓歲錢,那時候毛爺爺從家長口袋里拿出來就會很興奮,這個是錢。當你看到其他人口袋里掏出錢的時候,你馬上就知道那是一張錢,而不是一張手紙。
同理,當你聽到其他人說一句話,你馬上說“道理我都懂”,其實就像認識了其他人手里的錢一樣,你在大聲告訴別人“我知道那是錢”。
但是問題來了,那是別人的錢!不是你的錢!
所以有人說,“道理我都懂,為什么過不好一生”,在我看來,其實是和“我在銀行看到了幾箱的現鈔,可是為什么我還是沒錢”是一個意思。
你看到的聽到的都是別人有意無意呈現給你的,而不會是你自己頭腦里生長出來的。除非你自己能從口袋里掏出錢,除非你自己能踐行這個道理,否則不管是道理還是錢,都和你沒有什么關系。
說到錢的問題,我們可能會羨慕那些真正賺到財富的企業家,因為他們口袋里有真金白銀。但是好像我沒見過誰會羨慕銀行的點鈔員,如果按照“道理我都懂”的邏輯,這些人應該才是最值得大家羨慕的人,因為每天可以見到很多錢而且還是連號的。
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如此明朗,換到個人成長卻變得模糊不清。我們低下認知能力,是阻礙我們進步的主要原因。
生活中盡量避免與喜歡說“道理我都懂”的人深交,因為這些人不光不去踐行,反而喜歡亂說話。這就像有的人不光不去努力賺錢,反而以在銀行看白花花的鈔票為樂,對著毛爺爺說,這個錢我認識,這張我也認識,每一張我還認識……然后光靠看鈔票當飯吃,然后卻又到處問,為什么我會餓……這樣不是挺活該的么?
分析到這里,你會不會覺得這種行為有病?有病就治病,下次看到其他人口袋里的錢掏出來的時候,淡定一些。不要因為你認識那些錢而興奮,因為到現在國人還有誰不認錢?相反地,從自己口袋里也掏一張出來說,老哥我也有,這樣更會讓對方感覺,你我本是一路人。
現在好像沒什么人說“我是屌絲我光榮”,大家更愛說,“要和土豪做朋友”。而這也意味著,你自己也要是個口袋里能掏出錢的人。那一張張貨幣,就代表你能踐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