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變質(zhì)了
回顧之前寫的文章,被自己惡心到了,點擊“刪除”就像是“膝跳反射”一樣的自然。文字記錄真的是一種有效反饋,發(fā)現(xiàn)之前的內(nèi)容太“對不起觀眾了”!沒有深度、沒有己見、只講理論、不談經(jīng)驗,一句話放在這里再應景不過:“慢慢地,我們都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細思極恐啊。
我一直在警惕自己變成兩種人——“鍵盤俠”和“沒有思想的搬運工”。注意,我這里沒有一句話否定全部,至于我怎么定義他們的,請往下看。
二、不做只打嘴炮的鍵盤俠
鍵盤俠們有一個共性,就是“假裝自己很懂”。
你還不能“戒煙戒酒戒游戲呢”就勸別人“早睡早起多看書”,你瘦得跟猴似的,就教別人怎么增肌、怎么飲食……
這類人平時都手持鍵盤藏在幕后,一旦發(fā)現(xiàn)“有利可圖”,就立刻搖身變高手、牛人、某專家,像帶著光一樣出現(xiàn)在我們的視野。有點本事的能搞個頭銜或者證書什么的吸引一下注意力,比如“某某某領域資深啥啥啥”、“某某某大賽幾級證書”……
還有一些比較“挫”的就另辟蹊徑,走熱情和主動的套路,比如:他們會帶著嚴肅又不失禮貌的微笑對你說:“你這個做的不好,我來教你……可是,你一次是學不會的,要不報個名吧?”。
老話說得沒錯“勤能補拙”,可不應該用在別人身上吧?!先是“戳一波用戶的痛點”,再是“夸大一下自己的能力”,接著“制造矛盾引發(fā)好奇”,隨后“講個故事引起共鳴”,最后“承諾一下給予的利益”;他們用一套心理學的組合拳就讓我們信了,下單了,買課了,辦卡了……
三、不做沒有思想的搬運工
請對“媒體人”抱一種審視的態(tài)度
還有一種人,俗稱“知識的搬運工”,我對他們的定義是:以傳播舊知識的手段來實現(xiàn)商業(yè)利益。這里對“舊知識”的解釋:沒有經(jīng)過獨立思考且成體系梳理出來的知識。他們目的是“商業(yè)利益”,而非“生產(chǎn)知識”,同時習慣稱自己為“媒體人”。
他們愛出書,愛寫作,愛講在線課,似乎看起來比鍵盤俠要勵志得多,可他們的作品往往都是“知識的堆砌”,“輸出”更像是“反芻”,我們卻以為這就是“原汁原味”……
知識的生產(chǎn)需要創(chuàng)造,其實“創(chuàng)造”沒有那么難,加入自己的獨立思考其實就完成很大一部分了。我在知乎和豆瓣上關注了一些“普通人”,他們沒有十萬、百萬的粉絲,也沒有什么大V的認證或者大牛的頭銜,但他們的文章卻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觀點明確、內(nèi)容獨特,思考的深度和角度很難模仿,因為那是人家自己的、我們想要的個人IP。
四、什么更正確?
到了今天,“濫竽充數(shù)”的現(xiàn)象越來越多,然而我們潛意識里已經(jīng)不再主動做判斷,取而代之的是頭銜、名氣、粉絲數(shù)以及閱讀量。于是,我們的注意力和時間被賤賣、被收割……
其實,我不是一味地否定“鍵盤俠”和“搬運工”,存在必有道理,何況他們也能帶來積極的影響,我只想通過思考他們到反思自己。
我們是否真的清楚什么更正確?
可能在公眾平臺寫自己真正實踐過的道理,比那些只要用戶愛看我們就敢寫的文章更正確;可能我們?nèi)プx一些好書,比拿手機逛知乎、逛簡書更正確;可能我們寫點自己批判性思考,比寫冗長的知識點總結更正確。
別用習慣代替思考,我們其實能做的更好,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