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喜歡看書,偶爾也會“胡言亂語”一頓,自己都看著不好,不要說別人了,所以棄筆不寫,只把它作為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一晃幾十年,時光荏苒,有一天,在空間里看了一位來自南方的教授朋友寫的游記,忽然就重拾了寫文的興趣。雖然不得要領,但是憑著一腔熱情就開始了辛苦的萬里長征,路途遙遠,且不論這樣做有什么意義!
初寫的時候,頗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一些小的生活感悟、小的日常見聞是寫文的對象。漸漸的,開始寫流水賬似的游記,寫著寫著,發現它居然就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活變得充實有趣了許多。比如:去年的4月3日時寫了《醫院的春天》,它這樣描述:那時院里的李子樹開了密密匝匝的小白花,純潔素雅,碎碎的驚艷了藍天,海棠樹也不甘寂寞的伸出了紫紅色的小小嫩芽,像蝴蝶的翅膀在春風中撲動。那一刻,去年的春天就在文字里鮮活的跳了出來,讓我無比的期待今年花開的那一刻!
最喜歡的是出門在外的風景,用文字記錄了,放在那里??戳?,那山山水水、人人我我便從文中走了出來,活靈活現,宛如眼前。不看,它就像人生這個片段中經過的一個點,安安穩穩的等在那里,等著你有一天回望的時候,它就在那里填充著你的歲月!
喜歡了它,卻不能寫好它,成為了心中的一個憾事,必欲解之而后快。這時候,寫手圈的“寫作訓練班”就像是一場甘霖般及時的澆灌了干涸的寫作土壤,令我找到了一條往前走的路。
兩天1500字,著實讓人費盡了心思。為了寫電影評論,把電影下載下來細細看,分析經典語錄;老師給了熱點,就開始查資料,整理素材,辟寫作角度;看天氣發生了不同的變化,趕緊根據感覺所見寫風景;為了寫文,又有了新的愛好,變的愛聽故事了......
3月4日聽了作家十二講的微課,大致明白了寫作要領:多聽多看收集素材,多讀多學寫作技巧及積累經驗,多寫多練提高寫作速度及熟練程度,早期風格模仿后期自成一格。
聽了那堂課似是而非的明白了些,心里躍躍欲試,行動上卻是矮子了。似乎忙于完成作業,卻沒了看書的時間,閱讀量遠遠不夠,何止不夠,簡直是太少了!
然而,經過訓練,寫作速度還是比以前好了些,寫作技巧略有提高,主題較之前面好像明確了些。
偶有一日,翻出了以前買的書,忽然發現那些書很有用,只是以前不知道。好在只要開始,什么都不遲。
愿我能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