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識的填補
曾經頭頭是道地講解沈從文的《邊城》,不惜氣力地挖掘翠翠內心的微妙,沒有留意翠翠父母的愛情是那樣的凄美,悲壯,令人震撼;曾經自以為是地認為沈從文先生是一位超脫素雅的文人,不知《邊城》中的兩兄弟其實就是他兩兄弟的縮影,原來沈先生的命運也如此的凄苦;從未把魯迅先生與沈從文先生做過任何比對,原來魯迅先生醫治國民用的是西醫,下的是猛藥,用匕首和投槍直擊病灶,是憤怒的吶喊,而沈從文先生醫治國民用的中醫,靠的是美的熏陶,甜的誘惑,是循循的規勸。
謝謝復旦大學附中語文特級教師、華師大碩士導師黃玉峰老師。
二教法的啟迪
謝謝孫紹振教授,小說中那么多的“無巧不成書”是為了“把人物打出常軌,造成情志的錯位”,目的就是鑄造藝術的無窮魅力。終悟,以前對小說的解讀何等的膚淺。
感謝王岱老師的《雷雨》,最終沒有給周樸園一個明確的定論,周樸園文學形象的美就美在他愛過又拋棄,懷念又害怕,良知未泯又顧慮重重,——原來這就是藝術。課堂上那個可愛的小女生聲情并茂的朗讀,幾度令我潸然淚下。
感謝趙謙翔老師的發言敢死隊,調動學生發言的積極性還有如此的高招;他“贊陶潛詩”的訓練,給了我很大的啟示,能夠準確地贊美陶潛的詩歌,不就很好地把握詩歌,了解詩人了嗎?
感謝唐江澎校長的公開課,別開生面,獨辟蹊徑。事先準備好話題,讓學生當場抽題,準備三分鐘,上臺發言,然后給以恰如其分的點評。成功地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開辟了語文教學的新路徑。
感謝程翔老師的《愛蓮說》,循循善誘,由淺入深,語言簡潔,課堂干凈。“讀”“譯”“問”三字作為課堂的主線,有條不紊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其最有意義的問題是:周敦頤為何不直接抒情。哦,這就是文學的手法,文學的手法彰顯藝術的魅力。
三精神的洗禮
陶繼新老師說:誦讀經典,能夠改變我們的話語方式,改變我們的思維走向,提升我們的思想境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陶老師,溫厚的長者情懷,謙遜的平民風格,灑脫的文人氣質,深深地感染了我,所以我們要誦讀經典,讀佛家,讀道家,讀儒家,以不辜負陶老師對后輩的殷殷期望。
段素玲校長的德育活動,豐富多彩,蔚為壯觀。他提出了一個犀利的問題:我們要學生學習進而考學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我頓悟,我們缺乏長遠的教育目標,對學生的管理僅僅停留在口頭的說教,培養學生“做圣賢,成大器”才是我們教育的最終歸宿。做一個有擔當的班主任,做一個有擔當的校長,做一個有擔當的教育局長吧。因為:自己的孩子是肉體生命的延續,而學生是我們精神生命的延續。哦,精神的延續,薪火相傳,代代生輝,何其偉岸。
給全體參會人員帶來巨大精神享受的高平老師,女,泰安人,大姐名叫婷婷,二姐名叫蘭蘭,三姐名叫煥煥。停下來,別來女孩了;攔一攔,別來女孩了;換一換,別來女孩了;結果第四個女孩---高平來了。愧疚的母親對失落的父親說,送人吧,貧窮的父親用自己的粗布小褂包裹著出生三天的高平走到一戶人家的門口卻沒進人家的門,又莫名其妙地把閨女抱了回來。
挨著餓上完了小學,因為僅有的一點飯食屬于弟弟;受著苦跑完了初中,因為沒有自行車;高中需要每天往返,因為不回家就沒有飯吃。不知從哪兒淘來了一輛破舊的自行車,上學是上坡,60里的山路;回家是下坡,依然60里的山路。首次自行車之秀就滾進了深深的山谷,滿臉的血,洗一洗,裂口子的下巴,洗一洗,不敢給父母說,怕終止自己的學業;一次,沒有擠上唯一的那班回家的公共汽車,步行,還是60里的山路,天很快黑了,怕呀,于是就拼命地跑,邊跑邊喊叫……
小學時期的高平老師在心里就種下了一粒文學的種子,工作后,每天記錄和學生們在一塊的點點滴滴,每天記錄自己的課堂實錄,梳理自己的課堂反思。擠海綿,用海綿里的水讀了大量的書籍,一步一步,成為語文學科帶頭人,成為市級優秀班主任,成為山大附中的語文教研組長,成為山大的“三八”紅旗手,成為現在的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高平老師的報告,大氣磅礴,潤物無聲,他的那句“你若盛開,蝴蝶自來”給了我極大的精神洗禮,我醒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