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晨是家中長女,下有三個弟弟。從小到大,聽慣了媽媽的教誨。
。 “妳是大姐,要把玩具讓給弟弟玩!“
。 “好姐姐就不可以跟弟弟爭!”
。 “這個留給弟弟們, 妳那個最小的就行。“
。 “我不讓!這是外婆買給我的東西!” 結果卻惹來媽媽的一頓打罵。
。 “我不吃!“
結果卻惹來媽媽的一頓打罵。
經過了幾次的無力的反抗,知道拒絕只能換來疼痛后,美晨終于學乖了。即使心中覺得萬般委屈和不公,也會凡事忍讓和妥協。從此,她便養成了“溫馴如綿羊”,人人都稱贊,不懂拒絕別人的性格。
在這個人心復雜難測的社會,不懂拒絕別人的孩子會不斷地吃虧。直至有天自己找到原因,醒悟過來,學會拒絕。
孩童世界,不懂的拒絕別人,至多委屈一下自己,少了吃喝玩樂的機會,影響和傷害都不大。進入成人世界后,不懂拒絕就會任人魚肉。久了, 就會覺得人心涼薄,從此變得冷漠。
。 “我今晚約了男朋友吃飯,請幫我做這份報告。拜托,好人有好報!“
。 “這個月多應酬,錢不夠用。先借我五百塊錢用,拿到薪金后還您。“
。 “您幫我載一下我的孩子放學,我知道您很好人的,謝了!“
。 “等下您吃午飯時,順便幫我買一支牙膏、梳子、一包香煙、。。。“
。 “好,沒問題!“、“嗯!”、“可以。”
有求必應的孩子, 最討人喜愛。結果她成為了一個人人口中的“好人”。時間全被別人瓜分了,自己忙得不像人,卻還可能因為做得不好,被不知感恩的人埋怨。 自己變成不折不扣的“老好人” 和別人心中的傻子。
有的還會趁機占便宜,借錢有拖不還。 有的買了東西,錢就先欠著。結果弄得自己像怨魂般追債,卻還被別人奚落:“為何那么緊張和吝嗇,一點小錢都看不開。怕我不還嗎?”
偶爾因自己實在騰不出時間幫忙, 還會被別人埋怨。有些甚至從此擺出一副黑臉。有一次,更因為替別人趕報告, 導致太累了,工作錯漏百出,險些丟了自己的工作。
在經過一次次的吃虧后,最終發現問題出在自己不懂拒絕的善良上。從此立下決心,學會拒絕別人,做個尊重自己,有智慧,有棱角和善良的人, 才能逃脫別人愚弄。
-2-
美晨婚后,有了自己的孩子和家庭。她與孩子卻三天兩頭爆發一場沖突大戰。
。 “我叫您幫我買東西,為什么不買?“
。 “您有沒有聽到,我叫您把您的玩具給表弟玩!“
。 “來,坐下!這個課程很好,對您很有用。“
。 “我不是跟您說過,不可以時常請朋友吃東西嗎?您看,錢都花完了。“
有一天,她剛與孩子開戰完后,內心煩不勝煩。于是出去公園透透氣,冷靜一下自己的情緒,并深思沖突的元兇。
經過陣陣涼風的吹拂,腦洞突然大開, 靈機一現!? 原來問題仍然圍繞在不懂拒絕的根源上。
自己套用了原生家庭,媽媽教孩子聽話的教育方式。因自己不曾受到媽媽的尊重和接納,故自己也在潛移默化下,以相同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孩子當然也學會了不懂拒絕別人, 除了自己的媽媽。
美晨還覺得孩子比自己優秀,自己只懂得聽話,孩子卻還會拒絕做不喜歡的事情。內心油然升起,欣賞和佩服孩子的勇氣。 與此同時, 卻也慶幸自己及早發現問題的根源。若繼續如此下去, 后果已可預見。 于是下定決心,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 不再讓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 。
解開心中疑惑后,美晨從此不再強勢要求孩子聽話。
。 “孩子,如果方便, 可以替媽媽買些東西回來嗎?”
。 “跟表弟互相分享玩具,你會多一個朋友和玩具。? 您自己決定要嗎?“
。 “來, 試一試上這個課程, 或許對你有幫助。”
。 “媽媽也是常請朋友吃飯, 但我會自己先吃飽了,在有剩余的錢時, 才請。還要看這個朋友是否真的忘了帶錢包。“
學會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想法,接納他的拒絕,並詢問孩子的意愿。 在一次次的沖突中, 學會互相尊重, 理解,接納, 并達成協議。美晨終于修復了母子關系, 能夠彼此相融, 家庭生活從此和諧溫馨。
懂得拒絕, 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 自己懂得拒絕, 才能保護自己的界限, 不被別人綁架自己的生活。學會拒絕別人, 是尊重和愛自己的表現。 自尊和自愛, 懂得拒絕的孩子,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