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猛然想起,離2018年的結(jié)束只有將近兩個月的時間,時間總是在慌忙中溜得格外快。這一年經(jīng)歷了太多,身份的轉(zhuǎn)換,時常會讓我有種“時間過了好久”的錯覺。
不知道是不是年末的緣故,很多人都開始焦慮、惶恐甚至是自我懷疑。
“馬上要畢業(yè)了,可是我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工作。”
“畢業(yè)三個月,覺得現(xiàn)實和想象相差甚遠,想辭職又不敢辭職。”
“畢業(yè)兩年,不知道是繼續(xù)待在大城市打拼,而是回小地方安穩(wěn)。”
每天各色各樣的難題和困惑等著我們,波詭云譎的怪誕和奇妙降臨,時常不知道該走還是該停,左拐還是右轉(zhuǎn),瑣碎和意外讓人猝不及防又觸目驚心。
18-25歲,真的是一個很容易迷茫和踟躕的年齡段呀,很多時候連自己都未弄清楚,卻要被推搡著做出一個又一個重要的決定。
日子像沒有思想的水草,看似飄然柔軟,其實身不由己,浮著水的波瀾,順勢而流壓根不知道將去往何處,命運又如何。
別人眼中的舒適自由呀,大多數(shù)時候也就是隨波逐流,其實也有很多方向可以選擇呀,只是奈何承擔(dān)不起選擇過后可能要付出的代價。
日子看似坦途又寬闊,但留給自己的,永遠是崎嶇與待定。
02
看鄭瓊那部紀錄片《出.路》時就對“選擇”這個詞心有忌憚。
《出.路》記錄了三個來自不同人城市、不同階層的年輕人的6年成長經(jīng)歷和重要人生選擇,講述了三個年輕人面臨的現(xiàn)狀,內(nèi)心的期許和經(jīng)歷的人生選擇,以及做出選擇后所承擔(dān)的后果。
三個人三種截然不同的人生和選擇,也讓我們真真切切地體會到別無選擇的窘迫和擁有眾多選擇的放肆之間存在一種怎樣的鴻溝。
聽說,每個選擇背后都藏著未來自己的樣子。那么是不是每個選擇于我們都是至關(guān)重要且不可拖延的呢?如果我們做錯了一個選擇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的整個軌跡都已經(jīng)偏離?
有人說,選擇是成功的關(guān)鍵,很多人都是因為一步錯,而后步步錯,所以得深思熟慮。
也有人覺得,無論你中途做出怎樣的選擇,其實最后你到達的目的地都一樣,所以不必錙銖必較。
其實,不然。在大多數(shù)做選擇的情況下,我們根本都是沒有思考的時間的,我們不知道自己處在怎樣的位置,也不知道自己將前往何處,過得暈頭轉(zhuǎn)向且全然不知。
18—25歲就剛好處于這種混沌又渾噩的當(dāng)口兒。慌亂得不知所措,又疲倦得無地自容。年齡上雖也成年,但依舊以一種“巨嬰式”的依賴和懶散去窺探窗外,活得尷尬又頹靡。
大多數(shù)時間,追求散千金的隨心所欲和愛自由的放蕩不羈,但卻沒有完全承擔(dān)闊綽和狂妄的能力。
站在擁擠的人潮,時常被來去的人流裹挾著向前,也不知道是混進了胡同,還是被擁進了小巷,時而被交替轉(zhuǎn)換的腳步踩得生疼,不能叫,也不敢叫。所有的委屈和痛楚都是在暮色下沉以后,和著眼淚吞下去的。
害怕被別人瞧見自己的懦弱,但始終沒有自己做自己盔甲和利刃的能力。
年輕是真的好,除了帶了點一無是處,還真是個絢麗的詞語。只是這樣的“絢麗”太過刺眼,我抓不住。
03
處于18-25歲這個年齡段的很多人都正經(jīng)歷著這種年輕的尷尬和波瀾。很多時候,決定是被迫做的,選擇是胡亂選的,人生中的ABCD壓根就不知道應(yīng)該選哪個,或者說不清楚哪個才是無比正確的答案。
時常感慨萬千:“為什么有些人做選擇那么容易,而自己總是踟躕再三,關(guān)鍵是,別人做出選擇后,緊接著是人生‘開了掛’,而自己呢,平淡算是皆大歡喜,越過越混倒是生活常態(tài)。”
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講,18-25歲呀,還真的是一個不自知的年紀。我這里的“不自知”,不單單是對自己本人不自知,還有對自己所處的局勢不自知。
對自己的不自知表現(xiàn)于,對自我認識迷糊,不能很好地評判出自己的能力底限和極限,常常做出“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明明自己可以,但……”的事情。
對自己處境的不自知,則是缺少一種敏感度或自我感知的能力,時常將自己推進一個死胡同,掙扎著出來,卻總是迷路,然后越過越渾濁。
下班過后,我總是喜歡站在回家必經(jīng)的人行天橋上遠眺和張望,看白天和黑夜接縫的華燈初上,看人流和車流之間的猶疑和驚慌。
我會默數(shù)紅綠燈上的時間秒數(shù),但從沒有一次準(zhǔn)確無誤,就像我會在心底暗自為自己打氣,但依舊有喪氣和無奈的時刻。
生活還真的是很奇妙的,現(xiàn)實和想象總是不能對等,而選擇和結(jié)果又總是在未知和明了之間懸疑。
時間催促著我們做完一個又一個我們自己都還未想清楚的決定,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拋給我們一個又一個五花八門的選擇。
?
“這樣的日子好難過呀。”一個和我同屆的朋友跟我吐槽。
朋友當(dāng)時因為害怕畢業(yè)后沒有工作,所以很早就簽了工作,至于工作地點和工作內(nèi)容都是自己不喜歡的。
她當(dāng)初的想法就是,保證自己畢業(yè)后有一個去處,所以就胡亂地選擇了一個公司和職業(yè),但是她沒想到的是,這“胡亂”地背后,卻是以后無限期的煩躁和抑郁。
我依然記得她當(dāng)初的坦蕩與豪情“反正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那做哪一行,去哪里都是一樣的。”
我不知道,如今她再回頭看這句話時,是不是會為之前自己的草率而難過。
但是我要告訴她的是,在這個人生的十字路口,大多數(shù)的你我他都是一樣的,我們都在一個朦朧又無知的時間節(jié)點,做出一個個懸而未決的決定。其實混亂的年紀重要的并不是擁有怎樣的選擇,或是做過什么樣的決定,而是選擇和決定過后,自己以怎樣一種姿態(tài)去迎接和擁抱。
太陽是一個灼熱又傷人的光體,但是太陽光卻是太陽選擇溫暖我們的另一種方式。
所以,別未你曾做過怎樣的選擇或決定而憂傷,最值得期待和等待的時刻永遠在此刻或未來。
04
我倒覺得,我們這樣一個年齡段,無論做出怎樣的選擇,最后或多或少都會有后悔,或者說遺憾。
心理學(xué)家keniston說:“在這個階段的年輕人身上,始終存在著一種‘自我和社會之間的張力’以及‘對于被完全社會化的拒絕’。”
深以為然。我們總有一種“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自信,所以大多數(shù)時候做完選擇過后,都有一種自己的能力遠不止于此的張力,極力想拓展更寬。但我們又常常會產(chǎn)生一種“不愿深入這個社會”的惶恐。
不想被別人定義為一個傻白甜,但又不想完全被世俗和功利化。
其實說白就是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不了解自己的,我們要成為怎樣的人,我們想去到什么地方,不過都是在確定和未確定之間漂移轉(zhuǎn)化的。永遠不會固定,也很少能稱心如意。
但你要有這種自信,你所做出的每個選擇衍生的結(jié)果,你都有把它們朝好的方向發(fā)展的能力,或者你要堅信你做出的每個選擇,都是此刻做好的選擇。
這樣,你是不是就沒有那么難過了。這樣,工作或考研,回家或遠方……在你心目中是不是變得不那么蹊蹺了。
別沮喪,你永遠有把選擇化成優(yōu)勢的戰(zhàn)斗力,你永遠會排除萬難,把人生的多選鎖定為單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