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式 VS 迭代開發【都屬生命周期模型】
兩者都是一種開發模式,就像設計模式一樣,考慮的角度不一樣,個人感覺談不到取代一說。
傳統的瀑布式開發,也就是從需求到設計,從設計到編碼,從編碼到測試,從測試到提交大概這樣的流程,要求每一個開發階段都要做到最好。特別是前期階段,設計的越完美,提交后的成本損失就越少。我現在從事的外包項目就是這樣的流程。
迭代式開發,不要求每一個階段的任務做的都是最完美的,而是明明知道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卻偏偏不去完善它,而是把主要功能先搭建起來為目的,以最短的時間,最少的損失先完成一個“不完美的成果物”直至提交。然后再通過客戶或用戶的反饋信息,在這個“不完美的成果物”上逐步進行完善。
這兩種開發模式都各自具有自己的特點,迭代式開發適合在一些需求信息不明確的項目中,這樣在開發過程中遇到需求的變化時,所帶來的影響要比瀑布式開發小。而現在的很多項目中,需求在項目進行中變化的事兒經常見,所以顯得迭代式開發的優勢更明顯一些。
但是,從本質上來說,二者都不過是一種開發的模式,即使是迭代式開發,在每一個迭代的環節中,不也是此從需求到設計,從設計到編碼,從編碼到測試嗎?這不也是瀑布式模型的體現嗎?只不過這個瀑布式中的每一個階段不需要做到最優化,都留一些任務到下一層迭代中去做而已。
所以,我覺得面對不同的問題采用不同的模式,模式是為了方便我們開發而服務的,不是要求我們必須按照某一種模式從頭走到尾。
就象迭代式開發,我們其實也經常用到這種模式。比如說開發項目中的某一個模塊。我們先把能夠實現主要功能的代碼寫出來。比如一個查詢模塊,先從模塊的構思到設計再到編碼,先查詢功能的代碼,測試一遍查詢成功。這算是完成了第一層迭代。然后我們要再考慮一層迭代中的一些還未完成的細節問題,比如查詢的check,查詢結果的顯示以及查詢算法的優化等等,這就是第二層迭代。
還未寫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