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對于這句話,朱子的《論語集注》是這樣解釋的: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悅同。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后,后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習,鳥數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飛也。說,喜意也。既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中心喜說,其進自不能已矣。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樂,悅。朋,同類也。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從者眾,故可樂。”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慍,含怒意。尹氏曰:“學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慍之有。”
用白話解釋是這樣的:“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一開始,我一直覺得朱子解釋的很有道理呀,學習之后時常溫習和練習,然后把知識掌握,取得好成績,是很開心呀;有朋友特地從遠方來看我,說明我人緣好呀,他重視我這個朋友呀,那我當然很開心呀;別人不了解我,我也沒辦法呀,那我如果想做一個有德的人,那我就只好不怨恨、不惱怒咯,誰讓君子就是一個完美的人呀,完美的人應該不會生氣吧,你是不是也是這樣認為的?
但是聯系實際想想,就覺得朱子的解釋太不接地氣了。讀書的時候,幾乎每個老師都會跟我們說,你們回去一定要去復習呀,但是真的能回去復習的學生有幾個?如果時常溫習真的那么快樂的話,那為什么大家都不怎么愿意去復習呢?“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這才差不多吧。
至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大部分時間我是非常歡迎朋友來的,但是當我沒什么錢的時候,朋友來了,我怎么辦,讓朋友請客嗎?怎么可能啊!那也不能隨便請吧,街頭小吃快餐店,畢竟人家是大老遠趕來的。而且,除了吃飯以外,可能住宿還得我負責呢。而且我覺得,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很多時間都是沒什么錢的吧,等你年紀大一些有錢的時候,你的遠方朋友們也沒那么愿意走動了吧。
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慍,指含怒。就是說,別人不了解我,我怎么才能知道別人不了解我呢,那我總得先跟他說說話,我才能知道他了不了解我吧。我跟他對話了,然后他罵了我,我知道他不了解我了,我不打他,不罵他,我心里不開心一下就可以吧!這也不可以,那才是君子,那誰想做君子啊,這只有機器人能做到吧!
相比之下,我覺得南老的觀點更能夠學以致用。
“學而時習之”,重點在時間的“時”,見習的“習。首先要注意,學問在儒家的思想上,是指作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不是我們讀書就叫做學問,不念書就不叫做學問。
所以學問從哪里來呢?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作人做事上去體會的。這個修養不只是在書本上念,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隨時隨地要有思想,隨時隨地要見習,隨時隨地要有體驗,隨時隨地要能夠反省,就是學問。開始做反省時也不容易,“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在看到別人做事的時候,也能反省自己,“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自己自然能進步,一旦進步了,自然就很愉快,也越來越愿意去思考了。
第二點,接著下來,是說做學問的人要不怕寂寞、不怕凄涼。雖然做學問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說只要有學問,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著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你不要怕沒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這人在遠方,而這個“有朋自遠方來”的“遠”字,這個遠不一定是空間地區的遠。孔子的學問,是五百年以后,到漢武帝的時候才興起來。董仲舒弘揚孔學,司馬遷撰《史記》,非常贊揚孔子,這個時間隔得有多遠!
我覺得理解了上面兩句之后,第三句就很好理解了。“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是說做學問的人,乃至一輩子沒有人了解,也“不慍。”人能夠真正做到了為學問而學問,就會不怨天、不尤人,就反問自己,為什么我站不起來?自己痛切反省,不怨天尤人,這樣才是君子。
這樣一想,是不是君子就沒有那么冰冷了呢,堅守初心,一生只做一件事,這就是君子呀。
而這三句話的核心是“樂”,那什么是樂呢?不妨引用明代陳眉公的話:“如何是獨樂樂?曰: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如何是與人樂樂?曰: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如何是眾樂樂?曰:此中空洞原無物,何止容卿數百人。”有此胸襟,有此氣度,自然是“人不知而不慍”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