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敲響了開元盛世的喪鐘

公元753年,一位須發皆白的老人纏綿病榻,氣息奄奄,一位巫師對他的家人說,相公這個病,吃藥沒用,能見皇帝一面就好了。此時皇帝在華清宮泡溫泉,他的家人把他抬到院子里,面朝華清宮的方向,皇帝站在最高的降圣閣上,對著他的院子揮舞著一方紅手帕,卻不肯親自來見他,他自知大勢已去,在皇帝心中的分量大不如從前,不久,一命呼嗚。

他死后,還未下葬,他的對手就誣陷他勾結少數民族將領,圖謀造反,皇帝剝奪了他的官爵,查抄了他的家產,子孫全部流放嶺南,他本人也被人從棺材里抬出來,拿出嘴里含的寶珠,脫掉身上穿的紫袍,換上一口薄薄的小棺材,按普通老百姓的規格草草下葬。這個人就是活著時威風八面,震懾朝野的權相——李林甫。

他高居相位19年,專權16年,成了玄宗一朝任期最長的宰相,打破了玄宗時期,宰相專任而不久任的傳統,史學界一直認為,他專權的那一年才是大唐王朝由盛至衰、由治到亂的分界線,而不是安史之亂爆發的那一年。李林甫為相期間的所作所為,可以說毀去了大唐王朝的一半根基,敲響了開元盛世的喪鐘。


兩個女人助力,登上相位

李林甫是李唐宗室之后,因為不是李淵嫡系所出,到他這一代時,爵位的承襲已經停止了。他剛踏入仕途時只做了個千牛直長,也就是皇帝的禁軍侍衛。他的舅舅姜皎特別喜歡他,四處為他活動,很快升為太子中允,是個五品官,但是個閑職。姜皎和當時的宰相源乾耀是姻親關系,和李林甫也算曲里拐彎的親戚,一來二去的,李林甫和源乾耀的兒子成了好朋友,源乾耀的兒子想讓父親把李林甫提拔為六部的郎中,但源乾耀看不上李林甫,說:郎官是品德好、有學問、有聲望的人才干得了的,就哥奴(李林甫的小名)那樣的,是當郎官的材料嗎?郎官沒當上,但看在姜皎昔日對自己的提攜之恩上,便把李林甫提拔為四品的太子諭德。后來,在宰相張說和宇文融的權力斗爭中,李林甫站對了位置,斗倒了宰相張說,被提拔為刑部侍郎,順利進入了朝廷的政治權利中心,后又轉到吏部當侍郎,在此期間他認識了一個女人,宰相裴光庭的夫人。

這裴夫人何許人也?說起來是鼎鼎有名,她是武則天的侄子、唐中宗時代的第一寵臣武三思的女兒。唐代的風氣特別開放,公主和貴婦爭相在家中豢養俊俏后生不僅是普遍現象,而且堪稱時尚,可謂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男色消費”時代。武氏生長于驕奢淫逸的武氏家族,習風流染,很快和李林甫發展成了情人關系。武氏為人既狡詐多端,又有才學謀略,在她的協助下,李林甫開始和宦官嬪妃打交道,窺視玄宗左右的動靜,揣摩皇上的心思,在宮中鋪開了關系網。


裴光庭病死后,宰相的位置有了空缺,情婦武氏找到高力士,哭哭啼啼,讓李林甫代其夫位,也不知道裴光庭泉下有知,會做何感想。高力士曾因一點小事得罪武則天,被趕出宮去,后來,在武三思的幫助下,重新回到朝廷,高力士從此對武三思感恩戴德。現在舊主求情,高力士也不好一口拒絕,況且又是選相的大事,他也不敢向唐玄宗提起,只好暗中等待機會。唐玄宗要任用韓休為相,外界還不知道,高力士第一個知道了這個消息,便告訴了武氏,讓她轉達李林甫,趕緊給韓休道喜,在新宰相面前買好。韓休半信半疑,但第二天拜相的詔書果然到了,從此韓休視李林甫為生命中的貴人,對他印象特別好。韓休罷相后,就向玄宗推薦了李林甫,這其中武氏夫人功不可沒。

第二個女人就更厲害了,那就是武惠妃,武惠妃自己沒當上皇后,想讓自己的兒子當太子,苦于朝中無人支持,這時李林甫通過宦官向武惠妃傳達:愿盡力為壽王萬歲計。武惠妃感激不盡,從此經常在玄宗面前為李林甫說好話。前有宰相的推薦,后有寵妃吹枕頭風,玄宗很快就把李林甫提拔到宰相的崗位上了。


宰相斗法,獨攬大權

李林甫初登相位時,首席宰相還是張九齡,張九齡風度翩翩,文采風流,是當時的文壇領袖,唐玄宗本人也是張九齡的粉絲,對張九齡的才華佩服得五體投地,就是到了今天,中秋時,我們還會吟誦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而李林甫恰恰相反,學問不高,是個白字先生。表弟家生了兒子,李林甫向人道喜,開頭就說“聞有弄獐之喜”,古時生男稱為“弄璋”,意思是男孩長大以后執璋(玉器)為王侯。李林甫把“弄璋”錯寫為“弄獐”,滿堂賓客無不掩口失笑,后人因此稱李林甫為“弄獐宰相”。

自負的張九齡,根本瞧不上學識淺陋的李林甫。玄宗任用李林甫為相,張九齡曾對玄宗說:宰相關系到國家的安危,任命李林甫當宰相,恐怕有一天會成為宗廟社稷的憂患。張九齡曾對外人說:李林甫議事如醉漢語也,不足信。

李林甫對張九齡是恨之入骨,但最初他的實力不足以和素來在朝中有威望的張九齡抗衡,他對張九齡的態度是畢恭畢敬。在玄宗面前,不同于張九齡的堅持原則,李林甫事事揣摩唐玄宗的心思,每句話都說到玄宗的心里去。


傳言東都洛陽宮里出了妖怪,玄宗正在洛陽,想要回長安,張九齡立馬說:現在正是秋收季節,這時出發會耽誤農時,還是等到冬天農閑時再說吧。李林甫說:長安洛陽不就是陛下的東西二宮嗎,你想住哪邊住哪邊,還用得著考慮時間嗎,耽誤了秋收,免除沿途老百性的租稅就是了。玄宗大悅,當即安排回京事宜。

唐玄宗想廢除太子,張九齡力諫:太子國之根本,不可動搖。李林甫說:此乃陛下家事。致使玄宗一日之內殺死三子,釀成了一出痛徹心扉的人倫慘劇。

玄宗想任命牛仙客為宰相,張九齡堅持不立邊功的原則,堅決反對,李林甫說:天子用人,有何不可。

此時的唐玄宗已經50多歲,當皇帝也當了20多年了,早已不是當年那個被大臣們耳提面命的皇帝了,況且大唐王朝一片錦繡江山,在他的治理下蒸蒸日上,繁榮且昌盛。昔日宋璟為相時,玄宗把他提的建議放在御座旁邊,時時提醒自己,韓休為相時,玄宗還能說出“吾貌雖瘦,天下必肥”,但現在,玄宗越來越容不下不同的意見了,他看見耿直剛正的張九齡就煩,看見謹慎順從的李林甫就高興。在臣子的任命上,君王的寵愛永遠比自身才干更勝一籌。


終于李林甫從一個叫嚴挺之的人身上找到了突破口,嚴挺之是張九齡的人,也是個才子,為人自傲,沒少得罪李林甫。李林甫引薦蕭炅為戶部侍郎,蕭炅跟他一樣,不學無術,文化不高,對著中書侍郎嚴挺之把“伏臘”讀成“伏獵”,一群文人笑岔了氣,嚴挺之回去后,把這件事報告給張九齡:“朝堂之上豈能容許有‘伏獵侍郎’!”沒幾天,就把蕭炅貶到地方當刺史去了。蕭炅被貶官,這是明擺著不把李林甫放在眼里。

張九齡想拉嚴挺之進宰相圈子,曾對嚴挺之說:“李尚書正受皇上寵愛,你應該先到他家里去拜訪他,和他搞好關系。”嚴挺之清高自負,看不起李林甫的為人,竟然一次也沒登門。還口出狂言,李林甫算什么呀,讓我去拜訪他,沒門。李林甫面上不露聲色,心里一腔怒火烈烈升騰。

終于李林甫逮到了機會,一件普通的刺史貪污案浮出水面,刺史的老婆是嚴挺之的前妻,現任丈夫被抓,她跑到嚴挺之這里求情,求嚴挺之看在過去的情分上,救他丈夫一命,嚴挺之英雄主義占了上風,積極奔走,定了個“查無實據”,李林甫使人把這件事添油加醋地報告給唐玄宗,玄宗詢問張九齡的意見,張九齡像姚崇一樣,喜歡保護自己人,在玄宗面前為嚴挺之開脫,“被告娶的是嚴挺之的前妻,他們之間沒有私情”。

玄宗卻笑著說:“雖然離婚了,私情還是有的。”這句話看似輕飄飄,厲害在一個“私”字上,唐玄宗一再容忍張九齡頂撞自己,無非是念在他一心為公,為江山社稷著想,但這件事暴露了他徇私的一面。很快,在李林甫的操縱下,這件貪污案持續發酵,成了張九齡結黨營私案了。

至此,開元年間最后一位賢相張九齡罷相,李林甫順利接替張九齡的職位,獨攬大權,成為首席宰相。


固權守位,排除異己

有人這樣評價李林甫,說他的一生,全在“嫉賢妒能、誅鋤異己”上做文章。他先是掃除所有站在他前面的人,通過誅鋤這些異己分子掃清通往宰相乃至獨相的道路;當他站在最高端后,又開始向后看,鏟除那些有能力向自己挑戰的人。

李林甫誅鋤異己,手段高明,還給后世留下口蜜腹劍,野無遺賢這樣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這也算是李林甫對中華文化的貢獻了。

李林甫表面柔和,見到誰都和和氣氣的,一點不擺架子,嘴上盡說好聽的,背后卻捅刀子。世人都稱他是“口有蜜、腹有劍”,一旦意識到有誰可能會受到唐玄宗寵信,一定要想方設法除去,尤其忌恨以文才仕進的。


有一天,玄宗在勤政樓垂簾觀看樂舞,兵部侍郎盧絢以為玄宗已經離去,便揚鞭策馬從樓下緩緩而過,盧絢出身世家大族,氣質優雅,人又長得清俊風流,玄宗一見,贊美不已,對身邊的宦官說,這不活脫脫的張九齡再生嗎?玄宗身邊的人早被李林甫買通了,此話很快傳到李林甫耳中,李林甫擔心盧絢被玄宗重用,便將盧絢的兒子召來,對他道:“你父親素有名望,如今嶺南的交州廣州等地缺乏有才干的官員,陛下有意讓你父親前去。如果他不肯遠赴嶺南,肯定會被貶官。依我看,還不如以年紀大為由,主動請求到東都洛陽去做太子賓客或太子詹事,這也是清貴顯職。”盧絢果然不肯前往嶺南,便按照李林甫的建議,主動到洛陽任職。

有一次,唐玄宗不知怎么想起嚴挺之來,問李林甫:“嚴挺之現在在哪里,這個人還可以用。”李林甫擔心他重新受到重用,便把他的弟弟找來,說:“陛下頗有點惦記你哥哥,要是能讓他回一次朝廷,面見一下皇帝,敘敘舊情,說不定陛下還會重新啟用他。”嚴挺之被貶官在外地,怎么能回京,李林甫給人家出了個主意,何不讓你哥哥上書,就說得了風疾,請求回京就醫,這樣不就能回來了嗎?嚴挺之不知是計,果然按他的建議上書玄宗。李林甫拿到他的奏疏后,對玄宗道:“嚴挺之年事已高,近來又患風疾,不如給他一個閑職,讓他安心養病。”玄宗嗟嘆良久,將嚴挺之打發到洛陽擔任太子詹事。

李林甫當宰相時,有一個時期和李適之是搭檔,李適之宗室之后,立過邊功,算是出將入相式的人物,這讓李林甫覺得很危險,得想辦法除掉,以絕后患。李林甫曾對李適之道:“華山有金礦,開采可以富國,皇帝還不知道。”李適之便在一日上朝時,將華山金礦奏知唐玄宗,玄宗又詢問李林甫。李林甫說:“臣早就知道,但是華山是陛下本命山,乃王氣所在,不宜開鑿,臣便沒有提及。”唐玄宗認為李適之慮事不周,惱怒的對他道:“你以后奏事時,要先與李林甫商議,不要自行主張。”李適之從此逐漸被疏遠。


光事后整人還不夠,還要事先防人。唐玄宗曾詔求天下士子,只要精通一藝,便可到長安備選。李林甫擔心會有士子在對策時指斥自己的奸惡行為,便對玄宗道:“這些士子都是些卑賤愚聵之人,恐怕會胡言亂語擾亂圣聽。”他建議讓郡縣長官先對士子加以甄選,將其中優秀者送到京師,結果,送到京師的士子沒有一人合格。李林甫向玄宗匯報,天下的賢才都在朝廷為您服務,野無遺賢,可喜可賀。可惜我們的大詩人杜甫,也參加了這次選拔,在李林甫的掌控下,淹沒于蕓蕓眾生之間,永無出頭之日。

李林甫曾召集諫官,對他們說道:“如今圣明天子在上,群臣順從圣意都來不及,還需要什么諫論?你們難道沒見過那些立仗馬嗎?它們整日默不作聲,就能得到上等的糧草飼養,但只要有一聲嘶鳴,就會立即被剔除出去。就算后來想不亂叫,也不可能再被征用。”

從此,朝中諫官無人再敢直言諫爭。當時官場的潛規則是:只要不是李林甫推薦的官員,一定不會有好下場。


打擊太子,連興冤獄

玄宗立李亨為太子后,李林甫是惶惶不可終日。他當年極力擁護壽王李勖,不惜借玄宗之手殺死一個太子、兩個親王,玄宗活著時他不會有事,可一旦皇上駕崩,太子即位,這筆血債不是貶官的問題,而是殺頭的問題了。為了把太子拉下馬,李林甫處心積慮,任用酷吏吉溫和羅希奭,連興冤獄,無人自脫,時人稱羅鉗吉網,

李林甫府中有一個形如偃月的廳堂,名為月堂。他每次要構陷大臣,都要在堂中苦思中傷之法。如果他高興地走出來,那就意味著被構陷的人要家破人亡。


從太子身上不好下手,他就從太子身邊的人入手。他瞅準了太子的大舅子韋堅,有一年元宵節,韋堅和皇甫惟明夜游,偶遇太子李亨,三人到一個道觀里說了一會話,說了什么沒人知道,這件事被李林甫派來監視的人發現了,他趁機向玄宗報告說:韋堅和皇甫惟明都是太子的人,外面風傳他們有意擁立太子。太子、外戚、武將私下道觀聚會,這三個敏感的詞,立馬引起了玄宗的警惕,馬上讓人把韋堅和皇甫惟明抓起來,酷吏吉溫大肆株連,牽連朝中幾十個官員,沒抓住任何謀反的證據,但韋堅和皇甫惟明還是被貶到嶺南去了。太子為表心跡,大義滅親,主動和韋妃離了婚。可憐韋妃已經和太子生了兩男兩女,不得不離開皇宮,削發為尼,青燈黃卷了此一生。

沒有扳倒太子,李林甫還是不死心,他又瞅上了太子的丈人,杜良娣的父親杜有鄰。杜有鄰和另一個女婿柳勣不合,柳勣到處散播流言蜚語,說杜有鄰結交太子,誹謗皇帝。吉溫一審,柳勣把平時和他交往過的名士都供出來,說他們都曾誹謗皇帝,招得差不多了,吉溫把杜有鄰,柳勣,還有那些被交待出來的名士,全都打死在大理寺里。到了這一步,李林甫還不滿意,結案后,他對玄宗說,通過這個案子,我發現那些貶官在外地的大臣也對陛下不滿,不如派個御史去查查。羅希奭一路查下去,上次被貶官的韋堅、皇甫惟明也活到頭了,到后來,那些被貶官的官員知道羅希奭一來就是個死,而且死的很慘,還不如自行了斷,包括前宰相在內的李適之好多官員都自殺了。李林甫還把平時自己討厭的官員名臣一起株連到此案中殺掉,天下冤聲一片。倒霉的太子再一次忍痛割愛,把杜良娣給休了,由于高力士在玄宗面前死保太子,太子的地位還是穩住了。


李林甫兩計不成,又生三計,這次他又盯上了太子的發小王忠嗣,指使人向玄宗告狀,說王忠嗣曾經說,他和太子是一塊長大的,想興兵擁立太子。眼看太子又要經受一場滅頂之災,但關鍵時刻,玄宗發話了:吾兒居深宮,安得與外人通謀,此必妄也。雖如是說,但還是把王忠嗣貶官了。

李林甫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連興三場冤獄,卻沒能撼動太子的地位,李林甫也沒轍了,轉而繼續用冤獄打擊給自己構成威脅的人。可憐太子在李林甫咄咄逼人的攻勢下,年紀輕輕頭發就全白了,宮中荒蕪凌亂,無心收拾,終日活得戰戰兢兢,惟恐“賜死”的詔書降到。

李林甫知道自己結怨甚多,擔心會遭刺客行刺,一改先前宰相隨從不過數人的舊制,每次出門都要由步騎百余人隨身護衛,并讓金吾衛士卒在前方數百步外進行清道凈街,公卿大臣都要回避。

他在家中也是如臨大敵,居住的地方不但重門復壁,而且用石頭砌地,墻中夾置木板,甚至一晚上要多次轉移住處,即使家人都不知他究竟住在哪里。所謂的做賊心虛,也不過如此。


林甫敗亡,下場凄慘

李林甫因為親信王鉷被牽扯到一樁稀里糊涂的謀反案里受到株連,被楊國忠定為有結黨的嫌疑,玄宗逐漸疏遠了他。后來一病不起,就有了文章開頭那一幕。

唐玄宗可以容忍李林甫招權納賄,排除異己,但他容不下臣子結黨,一旦臣子結黨,就是要分割皇權了。姚崇、張說、張九齡都是有結黨的嫌疑而被罷相,有無真憑實據不重要,只要皇帝疑心就足夠了。古代整倒對手的必殺技,親王謀反、臣子結黨、妃嬪厭勝,此技一出,屢發屢中,必定會使對手元氣大傷。李林甫以此技扳倒張九齡,楊國忠以此技扳倒他,這真是應驗了香港電影里的一句臺詞: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在權利和利益那里,總有一種陰暗會吃掉另一種陰暗,沒有雙贏,只有你成我敗,或兩敗俱傷。


玄宗任用的宰相里,李林甫是第一個下場凄慘的,唐朝一貫有尊重宰相的傳統,罷相后,結束的是一個人的政治生命而不是自然生命,姚崇宋璟罷相后,玄宗還允許他們隔幾天上朝議事,而對于一個給自己工作了19年的宰相,玄宗對李林甫的處置不念一點舊情,不留一絲情面,對李林甫的為人處世,玄宗心里明鏡一般,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在成都與給事中裴士淹談論宰相,對所有宰相一一點評,提到李林甫時,玄宗道:“李林甫妒賢嫉能,無人能比。”裴士淹趁機道:“陛下既然知道,為什么還要讓他當這么久的宰相?”玄宗默然不語。

單從手段上看,李林甫也稱得上鐵腕人物,但相比提出“十事要說”政治綱領的鐵腕宰相姚崇,李林甫的政治道德和政治遠見差得不是一般的遠。也有人評價李林甫務實守法,修訂法律條文,改革舊制度,辦事能力強,但一個宰相只會處理具體的行政事務是遠遠不夠的。單他為了保相位提出一個著名的建議:文人為將,怯當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戰有勇,寒族即無黨援。日后發起安史之亂埋葬大唐盛世的安祿山就是一個寒族胡人,僅此一條,足以抹殺李林甫生前的所謂功績,被后世人評為一代奸相。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44年,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清朝為避諱康熙皇帝的名字“玄燁”,采用李隆基的謚號“至道大圣大明孝皇...
    睡帝失傳閱讀 7,464評論 30 17
  • 作者 銀燈鴛幃 她,美得歷代文人都為之贊嘆,為之惋惜,為之悲痛。 她的美成全了自己,也埋葬了自己,她就是中國歷史...
    銀燈鴛幃閱讀 2,108評論 0 3
  • 題目 原題鏈接:C. Exams 題意 瓦力學習很好,現在他需要進行期末考試。有n門課,每一門考試時間為ai,和一...
    ss5smi閱讀 186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