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天給大家推一個我之前不久看過的片子,一個即便是在炎熱無比的夏天也能讓我們感受到充分的溫暖的片子。
《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
導演:山崎貴(一個挺好的導演,曾和八木龍一聯合指導了《哆啦A夢·伴我同行》的那位)
主演:吉岡秀隆,加藤小雪,崛北真希
我知道這個片子的時機是很偶然的,這個時機是,學校要求我們在一個叫做百部電影百部書的平臺上做任務,平臺上有現成的資源,從中選擇看5部電影,5本書,并且要寫讀后感,當時的我們都一心想著何時會放假,何時趕緊回家,并不想花特別多的心思去做這個,可是后來再想想,我覺得,既然有資源在,借此機會看看那也是不錯的,平臺上推的確實都是些高分的好電影,類似《霸王別姬》,《肖申克的救贖》這些,因為其中有大部分是我已經看過了的,所以我只有在少數暫時“陌生”的影片中選擇,在這個契機下,我選中了《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
在選擇它時,我就能夠想象到,這大概是一個講述生活的比較平實的電影,屬于暖心系,一定得在一個舒適的午后,靜靜的看完它。
三丁目的夕陽沒有讓我失望,甚至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后來去查,才知道這個片子拿過很多的獎,豆瓣上評分8.8,的確是個當之無愧的好電影。
影片以日本東京舊城區夕日町三丁目的一條商店街為背景,再現了1958年日本經濟開始復蘇時期的普通人的生活。
《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我是被這個名字所吸引的,因為它本身就已經給人了一種溫暖的感覺,我們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會說出“永遠”這個詞匯?在我們遇見了十分美好的事物時,就會希望永遠,希望它永遠的留存于人心
果不其然的,在看過整個片子之后,我驚喜無比,這是一個有情懷的作品,它選擇了一些最平凡的人,最平凡的地方,最平凡的故事,但卻表達出了最能感動人心的東西,與此同時的,也不忘讓觀眾看到了戰后日本的新發展,新變化,每一處細節,都足以給人留下深刻的記憶,它所表達出來的內容是極其豐滿的,是成功的。
電影的一開始,我們的視線跟著一群“打工團”來到了東京,通過那時人們的反應可以得知,東京作為日本的主要城市,已經開始了早于其他地方的發展,高樓開始紛紛建起,然而,伴隨著打工妹六子找尋工作地點的過程,場景卻變成了日本一處小巷弄,老舊的房屋,擁擠的街道等讓我們知道這是一處“新事物”還未來及普及到的小地方,大概也就是片名里提到的三丁目
六子滿心失望,但是我很好奇,既然故事的發生地選擇在了這里,那么就一定有它的理由,三丁目也許可以看作是一個代表,那時的日本應該還有許許多多類似這樣的地方,通過對這些地方的人、事物的展現,成效可能會更好。
片子在開始后不久就出現了還未完工的“東京塔”,之后,東京塔時不時的又會映入我們的眼簾,它一點一點的變高,三丁目的人們的生活也在一點一點的變化,這個照應我覺得是有趣而特別的,在東京塔建立之初,恰恰代表著一切剛剛開始,到影片的最后,東京塔最終建成,而人們的生活也最終獲得了圓滿。
三丁目地方不大,每個人都熟悉彼此的面孔,而在故事的進行中,我們也慢慢的熟悉了這些面孔,電影為我們主要展現了這樣一些人:鈴木車行的一家人,外來打工的六子,潦倒不堪的茶川,小店老板廣美以及她朋友的孩子淳之介,“惡魔”醫生,還有一個雜貨鋪的老太。這些人生活在同一個小地方,經歷著他們各自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每個人的故事不同,但我們可以看出,每個人都很淳樸,他們都帶有著對新生活的希望,可能有時候生活不太順利,又不可避免的會遇到些麻煩,但是希望其實一直都在,從大背景來看,國家在發展,新生活總會到來,正如那個被所有三丁目人民所期盼著的鈴木家的電視機,僅僅是它的到來就足以讓整個地方沸騰,在那一刻,每個人的臉上所呈現的都是發自內心的愉悅,是能感染到屏幕外的我們的愉悅。
片子中,芥川,廣美,淳之介,這三個人,是最打動我的三個人,芥川的生活雖然潦倒,卻因為廣美和淳之介的意外到來而開始發生了變化,最明顯的一點是,他想要擁有一個家了,這點廣美和他是相同的,是淳之介讓他們有了這樣的感覺,當他們看到墻上那張“全家福”時,內心的情感終于被激發了,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是想要獨自一人度過一生的
也許,從前的芥川是自甘墮落的,但是淳之介讓他成為了一個“父親”,他的生活自此有了盼頭,也有了動力,淳之介的開心,無疑是件讓他能夠感動幸福的事,在故事的最后淳之介為了他而放棄了富家子弟的一流生活,芥川雖然猶豫,但是他也明白,淳之介早已成為了自己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個原本陌生的人,也是可以產生愛的,人心都是肉長的,誰說不是呢。
還有芥川和廣美的愛情,沒有轟轟烈烈,沒有甜言蜜語,而是產生在困頓的生活中,卻一點也不顯得貧乏。
茶川說:“對不起,跟我結婚吧。我的錢雖然只夠買個盒子,不過很快……盒子里的東西,我的稿費再多一 點的話……”
廣美毫不猶豫的打斷他:“給我戴上,那個……總有一天能買來的戒指。”
看到這里,我們能夠會心一笑。
三丁目每個人,每個故事,都是溫暖的,坎坷和悲傷也有,但這些都不算什么,如果人們愿意相信生活會變更好,那它就會變得更好。東京塔會建好,高樓會建好,新的冰箱會有的,新的電視會有的,新的家庭會有的,只要你愿意相信也愿意為之努力,想要的,都會有的。
我們看到這個影片,其實都會有共鳴,因為不只是三丁目的人,也不只是在戰后的日本,在全世界每個地方的,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在經歷著或多或少的變化,平淡而又美好,畫面定格在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溫暖卻會定格在人心。
“三丁目”讓我看到了情懷
“情懷”這個詞,我們都不陌生,我們會說有一些個的電影喜歡掛著“情懷”的招牌,以此來吸引受眾的關注
但是其實我們沒有什么明確的辦法來判斷它的“情懷”拿捏的怎么樣,可能從頭到尾,它都沒能引起你的共鳴,但也有可能,它會引爆你的無數淚點。
“三丁目”中所描繪的生活環境跟我們的相差甚遠,但內在中是有著共通的地方的,日本民眾希望以這樣的方式來傳達出自己對于過去生活的一些懷念,那個屬于他們的過去的年代,那個最讓人充滿希翼的年代
我們又何嘗沒有這樣的一種情懷,當我們看到那些老式的收音機時,看到那些玩玻璃彈珠的孩子們時,看到墻角的一把破木吉他時,我們甚至能呼吸到那些逝去的歲月中的空氣
看了《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我會想起陳凱歌的《百花深處》,十分鐘年華老去系列中的片段之一,主旨是緬懷老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文化,馮遠征飾演的“瘋子”迷失在了光陰的流逝里,這些對于過往細膩而繁雜的懷戀,總歸是讓人唏噓感慨的。
我們從來都不曾遺忘過從前,只是將它沉淀了,一個小小的契機,就能輕易的重新喚醒這份記憶,也許是一首歌,也許是一封信,讓人們重新愛上昨天。
《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的后面還有幾部,在講它的后續故事,還是同樣的一撥人,后面的我還沒有看,很多人說第一部是最好的一部,其他的不如等等再看也可以。
反正電影里的故事總還是會結束的,可是我們的不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