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 Fried和David Hansson在《Rework》中說,如果你要從一堆人中決定出一個職位的合適人選,雇那個寫作最厲害的人。這個人不在乎是不是營銷人員、推銷員、設計師、程序員,無論是誰;他們的寫作技巧會對此有益。
我覺得很有道理。
大概五年前,我想明白了一件事情: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人們的交流會越來越多地從同步(電話、QQ)轉向異步(微博、微信、郵件),也會越來越多地趨向于“實名”(不一定用真名,但會用一個賬號把網絡上各處的發言、信譽關聯積累起來)。
綜合這兩種趨向,我覺得寫作應當是適合未來潮流的社交方式,因為寫作天然就是一種異步的交流,而且每篇文章的作者又是十分確定的。經過這些年的嘗試,我還可以肯定地說,寫作是一種高質量的社交方式。
01
首先,愿意寫作的人都是認真的人。
老話說“教學相長”,通常來說,判斷一個人是否真正懂得一門知識,就看他能不能向其他人講明白。
同樣的道理,看一個人是否讀懂了一本書,也要看看他能不能把書的內容敘述清楚。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懂了”,真正講出來,寫下來,才發現有太多地方不懂、不順。
本雅明說:“寫一篇好散文要經過三個臺階,一個是音樂的,這時它被構思;一個是建筑的,這時它被搭建起來;最后一個是紡織的,這時它被織成。”講述和寫作的過程,就是反復咀嚼自己所理解的,并依照一定的邏輯進行搜集整理、再加工的過程。具體比較起來,寫作又勝于講述,因為寫作面向的人群更廣,“當場解釋”的機會也更少。所以說,愿意寫作的人,通常都有認真的態度。而高質量的社交,離不開認真的態度。
我們閱讀一部偉大的作品,也許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召喚,而當我們也起筆寫作時,很可能是在回應那種召喚。所以很多寫作者樂意講述他們思想或者文字上的師承。但是據說,召喚和回應是不對等的。當召喚發出之后,回應往往姍姍來遲,所以人類歷史上滿是偉大的孤獨的靈魂。
如果你能讀懂某種召喚,那就義無反顧地寫吧,你的寫作是將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溫情陪伴,也將在未來激起回響。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這是社交的前提。
02
其次,愿意寫作的人是愿意交流的人。
寫作是一種自我探索,但同時也是一種交流。文章寫好了發出去,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從某種意義來說,甚至都不屬于你自己的私產了,它屬于全天下人。因為天下人看到后會評說,會傳閱,會分享,會吐槽,這些喜怒哀樂你都得受著,它們因你的文章而起。
所以愿意寫作的人,必然要做好“任人評說”的心理準備。很多人的口頭禪是“xx事其實不難,只是我不愿意去做”,不幸的是,說這種話的人不少內心是很脆弱的。“其實不難”往往是安慰自己的借口,“不去做”才是既定的事實。
有人曾說,要判斷一個人說得靠不靠譜,就連著問三問,如果問不倒,那基本就是靠譜了。我自己經常會看到各種各樣的讀者反饋,有說好的,說不好的,還有謾罵的。盡管有很多“不那么中聽”的意見,我還是愿意聽取大家的反饋,因為這樣既修正(或加深)了自己固有的看法,又磨練了坦然面對的心態,久而久之也讓自己對交流的態度變得更健康。
另外,隨著學科教育越來越細化,博士專業往往被訓練成為本行業里的高級技術師(technician),或者體面一些的說法,社會科學工作者(socialscientist),而非學者(scholar),只和本領域里的具有相同思維范式的頭腦打交道。我有一個在北大讀地球化學本科的高中同學,六年一脈單傳,因為耐不住寂寞,如今他和師兄師姐們一樣都跑到美國學計算機科學或金融去了。
但是寫作能拓寬他們的思維,讓他們與更多的人打交道,而不僅僅是囿于自己專業的一畝三分地。
03
最后,愿意寫作的人才有更多機會拓展自己的人脈。
很多人都在強調“人脈”的重要性,但通常情況下,往往只有優秀的人才擁有有效的人脈,否則“人脈”的拓展是相當難的。(具體可看武林書局2月2日發表的《比人脈更重要的是打造自己》)
但是依靠寫作,你可以織起一張人脈的大網,因為你認真寫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段文字,都在告訴其它人你是一個認真思考、樂于交流的人,也能順理成章地成為其他人認識你、找到你的入口。
劍橋大學教育學博士濮實曾透露說有調查表明,事業的發展、收入的多少與人的詞匯量有很大關系。很多人常常抱怨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或者自己的能力沒有得到對等的認可,這種事情的原因有很多,但語言使用能力往往是其中之一。
寫作會讓人變得更精確,更注重細節,更刨根問底,更真切地關注他人。寫作可以把私人的記憶變成群體共享的身份認同,可以把會流走的過去變成凝固不變的歷史。即便是非公共場合的寫作,比如日常的郵件,如果能寫得漂亮,也會讓人很欣賞很感動。所有這些文字其實都不是浮于生活表面的薄薄的一層紙。
在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微博微信時代更是人人都能吼上兩嗓子,世界成了充滿噪音的海洋。這時候,認真的寫作、高質量的文字才更顯得可貴,也更能吸引“沉默高手”的注意力。你可以通過寫作認識了很多有共同愛好的所謂文藝圈子里的朋友,有人技法登峰造極,有人非常熟悉大眾傳媒,有人對新出的好書嗅覺敏銳,還有人深入了解字畫古玩……
不用在意自己到了哪個層次,重點是出發,邁出這一步,并且一直在路上。很多朋友愿意讀,不愿意寫,在我看來,是要喪失“寫”這個更大的樂趣的。
一個人不懂得深度思考,人生是不完整的。
我們都生活在一張包羅萬象的社交網絡中,這張網陌生又熟悉,我常常會感嘆自己解決問題可以省很多力氣,少走很多彎路。而這一切,都是拜寫作所賜。
以上說了寫作給社交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我覺得寫作本身的意義更大。讀大學時我去歷史系聽老師講李約瑟難題和中國科技史,我印象很深的觀點是:西方的發明可以歷經很長時間,持續積累終成正果;中國的很多發明卻因為缺乏記載,只能不斷輪回,不斷重新發明。
工作以后經常在網絡上搜索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案,往往通過英文能迅速找到,中文信息不是付之闕如就是雜亂無章,每到這種時候我都倍感失望和慚愧。要改變這一切,只能依靠大家認真的中文寫作。
做個問個不休的、有人心的寫手,總歸是有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