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讀《三國》是在初中的時候,那時候對歷史十分酷愛,尤其是對三國時期的歷史。曹劉孫的三足鼎立,英雄人物的巔峰對決,無不使我熱血沸騰,只恨自己生不逢時,如生若縫時,與呂布大戰三百回合又何妨!哈哈,開個玩笑,但自己對三國里面的英雄人物卻是欽佩之至,當然呂布并不算。
自董卓,袁紹,袁術為代表的集團勢力兵敗后,三足鼎力的態勢也愈發明顯,曹操自不用說,除卻董卓是十八路諸侯合力外,另外兩方較大的袁氏集團都敗于曹操。而隨著曹操統一北方戰線,劉備坐不住了,劉曹本是水火之勢,現在火勢旺盛,水當然玩想辦法抑制火勢的發展,火盛水枯,水盛火亡。劉備加快了腳步,招兵買馬,壯大勢力,更重要的是憑借自己的虛情假意,把諸葛亮這尊大神請了出來,武有關趙張,文有臥龍諸葛亮(到后面鳳雛龐統也收入了他的麾下),現在文韜武略都有了,就只差兵馬器械,三足之中他成功的伸出了他的腳。那么接下來就是孫權了,可以說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恰逢袁氏集團的兵敗,地利有長江天塹為阻,進可攻退可守,人和武有周瑜,文有張昭。承蒙父輩(孫堅)兄輩(孫策)留下的家業,自己也頗有幾分能耐(生子當如孫仲謀),三足鼎立這個圈,毋庸置疑的多了他的一只腳。
三國,三國,顧名思義是以三個集團為主線,迸發出其他有趣又讓人為沸騰的事來,這些讓人心血來潮的故事,又成為三國最亮麗的文筆。故事的締造者正是三國里的英雄人物。江山代有才人出,數英雄人物還看三國。
說到三國里面的英雄人物,首屈一指的自然是關羽。關羽,字云長。“ 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如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 三國里的如是寫到。說起關羽,可以說家喻戶曉,他的影響力可見一二。為人正直,忠義,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就是他最好的證明。任由曹操“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美女黃金數之不盡,用之不竭,連世上第一寶馬赤兔,都是贈與他當坐騎,都阻擋不了他追逐劉備的步伐。哪怕是重要的軍事作戰,也只為他的忠義而活,為報曹操恩情,華容道義釋曹操,不懼所立軍令狀,這就是他一直邁不過的忠義。可敬可嘆啊,敬重他的忠義,哀嘆他的傲慢,一生忠義,卻因傲慢敗走麥城。可曾記得,過江東,單刀赴會,任它刀劍加身,敵眾茫茫,我立大刀于前,美髯飛揚,丹眼如虎,震懾八方敵,何等的霸氣,何等的氣魄!英雄二字,云長你,當之無愧!
除卻關羽,在三國中也不乏其他英雄人物,大放異彩。常山趙子龍,為救少主,長坂坡,七進七出曹營,左提青虹劍,右手亮銀槍,于萬人中,劍光縱橫,槍挑八方,殺的敵軍肝膽欲裂,就連曹操都生出惜才之心,對他敬佩不已,不盡感嘆“真乃虎將也,我當生致之”。趙云的一生,雖沒有關羽那么多典型的英雄事跡,但是他從最初的跟隨劉備,忠心護主自不必說,最難得的是他最初赤子之心從未變過。“扶漢鏟奸,造福世間”,我想這是他最初投靠劉備重要的原因,這樣一位心系家國的儒將,哪怕三國英雄輩出,也掩蓋不了他的風采,光輝。
三國里的武將之風,將帥之才,無疑成為三國里各諸侯國最鋒利的劍。劍指八方,氣吞山河,寶劍與寶劍的巔峰對決愈演愈烈。白日當空,烈陽高照,兩騎兩人,于塵土飛揚中,戰的難分難解。丈八蛇矛,一矛之下,空氣隨之震動,銀槍閃爍,似于艷陽爭高低。正是長坂坡一聲震呵,嚇退曹軍敵眾萬人的張翼德,與殺的曹操掩面而逃的馬超。一場龍爭虎斗的決斗延續著。
如這般的巔峰對決,還有很多,許褚赤膊上陣獨斗馬超,黃忠寶弓斜挎射云長,孫伯符槍朔刺史慈等等,三國里最令人為之神往的,莫過于此。又想起一位虎將之才,正是典韋,為護曹操安全,身無寸甲,獨抗百人之敵,至死仍傲立于天地間,敵眾茫茫,卻無一人敢進其身,此等人物,哪怕消逝也亦為鬼雄。死者已矣,生者當世。劉備的五虎上將(關張趙黃馬),曹操的許褚,張遼,徐晃,李夏侯惇,夏侯淵,孫權的甘寧,丁奉,程普,黃蓋,韓當等英雄武將,哪一個不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些人物匯集,又碰撞在一起,想想就讓人熱血沸騰!
武將在外,馳騁沙場,猶如猛虎下山,而文臣在內,卻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一文一武,再加上主導大勢的三位大大,三分天下,已是使然。
文臣的謀才飛揚,決勝千里,其精彩程度比之武將爭風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殊不知“明騷易躲,暗箭難防”!?三位大大手下的決勝千里之人可不在少數。
且說劉大大手下,在我看來兩位足已。“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劉大大卻熊掌魚翅兼得。臥龍諸葛亮,名符其實,其隆中對直中要害,相當于把劉大大奪天下的路已經開辟出來,只等劉大大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然而劉大大卻棋差一著,滿盤皆輸,這都是后話。且說諸葛亮,此人卻有經天緯地之才,不談隆中對,其經典事跡也是數不甚數,過江東舌戰群儒,晨霧中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曹營,舌如劍三氣周瑜,再到后來七擒七縱孟獲,空城古琴嚇退司馬懿。太多太多,只嘆最終功未成,卻消逝于五丈原,卻道是“雖得其主,卻不得其時”。哀哉,嘆哉!不過鳳雛龐統要比諸葛亮更讓人嘆息,空有一腹陰陽逆轉之才,卻英年早逝,騎的盧卒于落鳳坡,留給后人的不過赤壁的一條連環計罷了。但其名諱卻足以流芳百世。
再說曹操大大的造勢之才,又以郭嘉,荀彧兩大頂尖謀士為主。郭嘉,子奉孝,曹操奠定北方大勢的首要人物,在官渡時提出的“十勝十敗”論,獨特清晰的軍事理論,讓曹操都為之拜服。在到后來的“兩袁反間計”,直接讓強大的袁氏集團徹底崩塌,使曹操由原來的一隅之地,一躍成為北方的霸主。最讓我佩服的不僅是郭嘉的才華,還有他放蕩不羈的性格,世人都 說他藐視禮法,在我看來卻是他的不拘小節,豪邁之至。在那樣的年代,那樣的性格,也只有曹操才敢用其才吧。一代奸雄配一個肆意灑脫,才氣飛揚的經緯之才,一陰一陽,一明一暗,好像也很不錯。可嘆奉孝也似鳳雛般,英年早逝,赤壁大敗讓曹操不禁痛惜‘奉孝若在,何至大敗’。
如果說郭嘉曾是跟隨曹操南征北戰的一根戰矛,那么荀彧就是鎮守許昌的擎天巨石,但凡有軍事作戰,曹操總是將鎮守許昌的任務交給荀彧,也只有荀彧在,曹操才沒有后顧之憂。荀彧在軍事,政治上都有卓識的遠見和認知,歷史上著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荀彧向曹操推薦的,使曹操早期的發展奠定了結實的基礎,其才能可見一斑。官渡之戰時,很多謀士都勸曹操儀和,也只有荀彧于郭嘉主戰,其英豪之姿,讓眾多武將都嘆服。而荀彧在三國里是最懂曹操的人,曹操稱荀彧為“吾之子房”,官渡時,寫信消除曹操的退兵之意,糧草輜重雪中送炭,使得曹操在官渡之戰大勝而歸。此等人杰,卻在最輝煌的時候,因忠于漢朝,于曹操發生爭議,死于毒酒之中,哀哉,痛哉!
都說江東兒郎多才俊,由此可見孫大大的麾下能人異士不在少數。也正因為這些能人異士,孫權。在這個諸侯紛爭的大勢中,才爭得自己的一方地盤。這些個能人異士以四人為首,正是江東歷來的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大都督對于江東的貢獻是很大的,可以說半壁江山都歸功于四人。周瑜在孫策死后對孫權的大力支持,使得江東國泰明安,再到后來與諸葛亮的火燒赤壁,救孫劉聯軍與水火之中,以及著名的“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都是出自周瑜的手筆,其才能正是江東兒郎多才俊的寫照;在很多人看來魯肅的貢獻不大,其實不然,魯肅始終堅信,孫劉的聯合才是長久之計,和則兩利,分則兩敗,也正是他的方略,使得曹操無機可趁,保江東一方太平;“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說的真是呂蒙,因恥于“吳下阿蒙”,而奮發圖強,成為一代名將。最經典的戰役就是使計攻破荊州,逼迫關羽敗走麥城;最后一位都督陸遜,名不經傳,火燒八百里聯營,卻成為他成名之戰,也正是這一戰,讓江東免受戰火,正是一代更比一代強。
說到論英雄,不得不提的是那年的“煮酒論英雄”。春風高逸,煮酒佳時,孟德攜手玄德,暢談天下英雄,孟德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和曹爾”,“驚的”玄德匙箸落地。只道是,奸雄對奸雄,孰強孰弱呼?未知也,只知天下最終盡歸仲達之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