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么理論依據,只是有一次解決問題的記錄、思考。
情景:
A同事休假回來,碰到聊聊天。A同事抱怨一個長久存在的問題,我們以前也因為這個問題爭論,“XXX交來文件報表,不符合規定,自己嘗試解決多次無果,后來郁悶的只有自己加大工作量才能完成任務。”出于立即解決問題的想法,本著就事論事的態度,于是我找來相關此事的另外同事一起討論是否能用另外的途徑解決此事。這種行為引起了軒然大波。A同事情緒激動地痛斥了我的做法,“你只會把簡單事情復雜化,本來好好的事情讓你搞得無法收拾。”
思考:
對方立場:我突然想明白了,“工作中的困難,XX的工作錯誤造成的麻煩”只是抒發一下心里的憤懣,借機消除負能量。我只需要聽下去就好,根本不用發表意見,做一個安靜的聽眾即可(記得這是講夫妻關系應對女方不停抱怨的做法)。
可是我急赤白臉想解決方法,還叫來本不相干的其他人,實在是幫倒忙,一次一次的犯同樣錯誤,本來只是內部談論,卻讓我搞的雞飛狗跳。并且給A造成喜歡亂講話、打小報告的影響。這才是A關心的問題,多做點工作還不是主要矛盾。
我的想法:
首先,如果一個問題不解決,一再鬧人。會產生累積性的后果,而且視線被吸引,讓人無法處理其他事務。第二,事情大多不是單因造成,先得排除一件事主要矛盾,再看其他因素。第三,解決方式根據個人滿意程度,也不是局限為一種。被動接受和主動改善就是“接受”與“改變”,同樣可以起到解決效果。這種就是更高緯度的位置,觀察原來對立事物之間的聯系,卻看到只是同一件事物的兩個面。
結論:
1.溝通時不是自己說了多少,而是對方接受了多少。
2.爭論時,看看是不是盲人摸象,各執一詞,面紅耳赤,卻是同一件事。
3.偏見、情緒浪費時間,影響感情。
4.有些事不需要立即解決,不需要提供建議,只要做個好聽眾,讓子彈慢慢飛去。
循序漸進解決溝通問題。多次不同現象,反映同樣的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