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個標題,是在提醒我自己,同時也是寫給廣大正在努力奮進的小伙伴兒的。和大家分享了很多和精進有關的書籍,包括《精進》、《好好學習》、《刻意練習》、《把時間當作朋友》等等……
但是,越是努力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越是被各種努力的事情所牽制。我們的計劃表寫得真完美,可真的每日如此執行,就算我們的能力吃得消,我們的情緒也不見得一定好。
針對此,我特意去圖書館翻閱了相關的書籍。找到了這么一本書:《好情緒快樂一生》。今日,趁著閑暇,恰好和大家分享一下讀這本書的體會。
全書分為三個板塊:
正視情緒
釋放情緒
管理情緒
想一想,我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也應該都是如此的步驟。就像《少有人走的路》斯科特·派克提到的第一個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也是勇敢面對。
“正視情緒”,這一點提出容易,真正執行,卻難上加難。
2.
很多時候,一個人并不是沒有快樂的環境、缺少快樂的風光,而是沒有尋找快樂的方法和技巧。
這是《好情緒快樂一生》這本書中的一句大白話,整本書都是各種我們或熟悉或使用過的各種勵志小故事,旨在幫助人們獲得一個好的情緒,收獲幸福的人生。雖然語言淺顯,但是作為彌補我們思考的漏洞,還是具有其積極意義的。
為了獲得好的心情,應該盡量避免那些壞信息進入自己的大腦里。
這不是逃避,而是讓自己盡可能地冷靜下來,不過多地被外界干擾,正視自我的前提。
自得其樂、助人為樂、知足常樂,是保持快樂的三種途徑。也是知易行難。
那些能夠一直快樂的人,不是因為他們每天經受的都是快樂的事,而是長此以往的生活經驗讓他們養成了笑對人生的心態,久而久之,遇到不開心的事情,也不會立即啟動消極情緒,而盡量選擇用積極的方式去化解。
3.
那些不好的情緒:憤怒、抑郁、焦慮、悲觀、驚恐、疲勞,它們對人的身體健康和精神打擊都極大。
現代人忙碌不假,可社會成就如果要以犧牲身體健康作為代價的話,就得不償失了。
《黃帝內經》: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餒,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怒傷肝,悲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 “一個人心中裝滿了怨氣,就會覺得自己的四周全是敵人。”**
這樣的心態,若持久下去,就會成為病態。人的好運和厄運也因此而不同,嫉妒只會讓人更加遠離理智。
面對不合理不順心的事情,有的人向外找原因,就容易把氣撒在別人的頭上;還有的人會一味地向內找原因,從而自責抑郁;還有的人急于改變現狀,結果越急越偏離正確的軌道,從而焦慮……
心態悲觀,情緒處在低谷,始終見不到陽光,就會發霉。
“最恐怖的東西往往不需要你去看,而是引導你去想。”如果說讓我找出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那么就是這句。
因為我們的內心思慮過多,就會恐懼一些我們看不見的東西。恐懼改變,恐懼未來,甚至恐懼和他人交往,形成病態的心理。
這些情緒,不僅會影響我們的精神,最終還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疲勞,那種無論怎么休息都無法緩解的疲憊感,才是我們健康最可怕的敵人。
4.
如何調整情緒,如何管理情緒,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重點。
這本書中,針對每一種情緒,都分別寫了很多的內容。但在我看來,一個人情緒不好的時候,不會僅僅只是一種情緒在作怪,往往是多種不良情緒的綜合體。
想要徹底地從低谷中走出來,對情緒要綜合看待。
釋放情緒,我們總是會有誤解,以為放任自己的情緒,就是正確的釋放之道。其實不然。
除了幽默自嘲,以緩解自身困境的尷尬,我們還要懂得何時哭、何時笑。
在問題不大的時候,笑一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很難過的時候,不妨哭一哭,這也算是用眼淚排泄內心的不良情緒。
更為積極主動的方式,就是多交友,和更高層次、更有生活閱歷的人去交流;多多參加戶外體育鍛煉,登高望遠,人的思想境界自然也就不一樣了。
更文雅的方式,就是讀書、聽音樂、練書法、學繪畫、看電影,這些事情,一旦人沉浸在其中,就會形成一種可貴的“心流”狀態,這種狀態,最是可貴。
5.
管理情緒,本書概括的幾個小標題很好,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別把壓抑當忍耐
別把依賴當求助
別把虛榮當自尊
別把自戀當自信
別把強迫當責任
被把吝嗇當勤儉
別把偏執當執著
莫把自私當自愛
莫把封閉當自立
莫把空虛當謙虛
莫把貪婪當追求
莫把后悔當反思
以上標題更細分的內容,就是把正反兩方面結合起來,舉例對比,讓人感受到“度”的重要性。
但是,再怎么舉例,還是不如標題精彩。具體的實力,我就不多贅述了。
6.
這本書其實頗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感覺。盡管這本書,我并不建議大家買來閱讀,但從它觸動的思考來看,還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你看,一本不是很好的書,也能帶來這么多的觸動。這就是好心態的積極意義呢!
希望你不要沉湎于悲傷,除了在事業上努力之外,也應努力強化自己快樂的能力。
快樂起來,讓我們一起歡笑!如果怎樣都是過一天,為什么我們不選擇更好的方式?
我們都是聰明人,懂得習得“好情緒”。
文|升騰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