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猶豫
中午與許久不見的一位朋友吃飯,友人談及公司最近要開發一個新行業的市場,想調他去負責,他在猶豫要不要去,他一方面覺得這是一個機會,另一方面又不確定能不能做好,如果做不好,也回不到原來的位置了,即怕失去現有擁有的。
這種場景我想不僅僅出現在我朋友的身上,我們周圍很多人,包括我們自己,也經常會遇到類似的選擇。當有個機會在面前的時候要不要選擇。要做出選擇,我們先來理解一下什么是機會。
什么是機會?
百度詞條搜索,得到的解釋是“指具有時間性的有利情況”。我覺得這個解釋得不直接。我的理解是:機會,即機遇來了你會不會。
機遇是什么?機遇不過是某一個事件。比如我朋友公司的新行業業務發展;某次出差、某次匯報、某個活動等。
而會不會包含了兩層意思:
第一層是意愿。即機遇來了,你愿不愿意去做。第二層是能力。即機遇來了,你有沒有能力抓住。
中文很有意思。比如,有人說“這種事你會去做嗎?”指的是你的意愿上,你是否愿意去做。如果說“這個事你會嗎?”既有可能是在懷疑對方的意愿,更有可能是在質疑對方的能力。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真正的意思是什么?
我們也常說一句話“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這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是讓我們坐在那兒等著機會從天下砸下來嗎?我想不是的。現實情況下,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并不知道那是機會,往往是等事情塵埃落定之后,有人一聲嘆息,唉,要是我抓住了那個機會,我也能上去了。可是,此時,說這個還有什么用呢?為什么當事情發生的時候,不去抓住呢?
最大的一個原因是當那個事件發生時,都是以某種危機、不明確的狀態、或是需要長久的堅持才能有結果的事。這對人的信心、勇氣、能力、毅力都是很大的挑戰。所以大多數人選擇了以各種自我安慰的理由回避了。比如“算了,做不好,招人笑話”“萬一做不成,現在的工作都保不住,那家誰來養?”“唉,我到是想做,可是沒有人教可怎么辦?”“這個事要投入這么多,萬一失敗了,那投進去的錢不是打水漂了嗎?”“我現在這樣挺好的,干嘛要像別人那樣起早貪黑地,圖什么啊?”……這些擔憂固然存在。既然選擇了以現在的方式繼續下去,只要承擔選擇的結果就可以了,而不必在別人成功時各種酸,各種羨慕嫉妒恨,然后依然固我,又再次坐等那個似乎非常明確非常容易的機會。不過,那種往往不是機會,而是投機。這個我們都知道,結果往往與我們想要的背道而馳。
所以機會到底是什么?機會不過是當事情發生的時候,第一你愿不愿意做,第二,有沒有能力把它做好。而且我們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能讓我們獲得升職、加薪、書籍出版、出人頭地嗎?答案是堅定的否定的。沒有誰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我們需要做的是,當每一件事情來的時候,都愿意去做,并努力把他做好。不斷地增強自己的實力,收獲每一個小的成功,大的成功來自于小的成功的累積,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才是真正的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人們總是希望取巧地去尋找或是抓住某個機會就能成功,這是很難的。
即使失敗也有收獲
因此,我和朋友說,能不能成功,確實難以預料。我們可以坐在臺下,共同慶賀別人的成功,也可以坐在臺上,成為別人慶賀的對象,哪一個選擇都可以。只是選擇之后,就承擔選擇的后果,而不要作無謂的感嘆了。
而且,項目做成功了,公司與你都有收益。即便沒有成功(而且成功是相對的,除非公司說這個項目不做了,否則我們很難斷言說這個項目失敗了),其實公司承擔的損失可能更多一些,金錢上的投入,時間上的錯失。而你能從中獲得什么?獲得新行業的經驗,管理團隊的經驗、項目管理的經驗,更廣的人際關系圈子。這些在現在的崗位上都無法獲得的。甚至,說得更直白一些,我們是拿著公司的錢去玩項目,成功與失敗,我們都能獲得對我們有價值的東西。
所以,機會是什么,機會是,機遇(事件)來了,你會不會。會,還是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