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足壇,荷蘭俱樂部阿賈克斯隊向來以培養優秀青年球員聞名于世,在中國,也有著這樣一支歷史悠久的“阿賈克斯”——天津火車頭足球俱樂部。但是,就在上周六,天津火車頭足球俱樂部宣布因資金等客觀原因,退出2017賽季中乙聯賽。這家有著66年歷史的老牌球隊,就這樣告別了職業聯賽的舞臺。
天津火車頭足球俱樂部前身為中國火車頭體協足球隊(成立于1950年)和天津火車頭足球隊,1957年,兩隊合并為天津火車頭足球隊,在中國足球前職業化時期戰績顯赫,曾獲得過全國足球冠軍、天津市足球冠軍、全國大企業職工比賽冠軍等榮譽。1994年開啟職業化時代,天津火車頭足球俱樂部正式成立并參加當年的全國足球甲B聯賽。
在中國足球的職業化進程中,火車頭足球俱樂部率先建立青少年梯隊,開創了規范的青訓系統。一提起“火車頭”,熟悉中國足球的業內人士無不豎起大拇指。李瑋峰、李毅、曲波,楊君、關震、楊程、苑維瑋、宗磊、馮仁亮、宋博軒等中國足壇名將都是出自火車頭青訓。而從1998年俱樂部將原一線隊整體轉賣給深圳平安時起,球隊便開啟了以售賣年輕球員來維持俱樂部運轉的模式。
但是,在近年來中國職業聯賽燒錢之風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依靠售賣年輕球員為生的火車頭俱樂部卻越來越感到難以為繼。俱樂部現任總經理曹友遺憾地表示:“這是一個非常無奈的選擇。原因有兩方面,一是由于市場因素,是我們的企業經營出現了困難;第二方面原因是現在足球市場的投入越來越大,兩點合在一起,我們決定不參加明年中乙。”多么簡單直白——“掏不起錢了”就是退出的原因!
這是大實話,“80億”中超時代,各隊爭先恐后燒錢進行軍備競賽,聘請世界名帥,購買大牌外援。而由于外援名額有限,而國內優秀球員資源稀缺,因此本土球員的轉會費更是屢屢打破歷史記錄,進入“億元時代”,身價甚至高過大部分效力于五大聯賽俱樂部的球員。而中超的通貨膨脹也影響到了次級別的中甲、中乙聯賽,下賽季,許多中甲俱樂部的單賽季投入都會達到上億元,這放在三五年前,已經是中超級別的投入成本了,而過去花不了什么大錢的中乙聯賽,如今單賽季的投入成本也得以千萬計了!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國內優秀球員都能賣出上億的身價了,那以青訓為主業的火車頭俱樂部為什么還賺不到錢呢?這里面有兩個原因。第一,火車頭隊這些年轉出球員的交易基本都發生在球員成名之前,被各個中超俱樂部當作潛力股買走,因此自然賣不出大價錢;第二,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作為對目前國內以青訓為主業的中小俱樂部的保障的“聯合機制補償”并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得貫徹執行!
說到這里,我們覺得有必要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聯合機制補償”的概念。
聯合機制補償:職業球員在與原俱樂部勞動合同期限屆滿前轉會,新俱樂部應當向所有培訓過該球員的俱樂部和/或培訓單位支付聯合機制補償。
聯合機制補償的數額=(新俱樂部支付給原俱樂部的轉會費-培訓補償)×5%
聯合機制補償在俱樂部和/或培訓單位之間的分配應當按照球員從12周歲到23周歲期間在相關俱樂部和/或培訓單位的注冊年數(不足一年按相應比例計算)計算。
——摘自《中國足球協會球員身份和轉會暫行規定》 2010年
其實這一規定源自《國際足聯球員身份和轉會管理規定》,并且在當下的國際足壇轉會市場上,各家俱樂部一直遵守著這一規定。舉例來講,2013年夏天皇馬中場厄齊爾轉會到阿森納,轉會費5000萬歐元,作為球員“上家”的皇馬實際得到了4750萬歐元轉會費以及60萬歐元的“培養費”,因為厄齊爾轉會加入皇馬時未滿23歲,因此皇馬有權得到部分培養費。而其余190萬歐元被分別支付給了不萊梅(50萬歐元)、沙爾克04(65萬歐元)以及紅白埃森(75萬歐元),其中作為厄齊爾母隊的紅白埃森,當時正處于德國第四級別聯賽,75萬歐元對于這支球隊簡直是一筆巨款,而財政緊張的該隊正是憑借著這筆青訓補償修建了新的青訓基地。
其實,早在6年前,就已經有國內俱樂部嘗到了聯合機制補償的甜頭,2010年蒿俊閔加盟德甲沙爾克04俱樂部,對方就向蒿俊閔的母隊天津泰達支付了這筆費用。
而在2015年12月30日,中國足協又下發了《中國足球協會球員身份和轉會管理規定》取代之前的《暫行規定》,新規定明確了聯合機制補償,更加與國際足聯的轉會規定接軌,讓人們一度期待著足協能夠通過行政力量來促進這一機制的實施。可如今一年過去了,我們尚未得知哪怕一例國內足壇的轉會遵循了聯合機制補償的相關規定。
其實在國內球員轉會身價水漲船高的今天,按照聯合機制補償的計算公式,那些高身價球員每轉會一次,便會為培養他們的母隊賺得一筆數目不菲的“培養費”。以今天的主人公天津火車頭為例,今年年初張鷺轉會至天津權健,轉會費達到了70000萬人民幣,如果相關俱樂部按照聯合機制補償的規定去執行,那么作為培養張鷺的母隊,火車頭俱樂部至少將獲得百萬元以上的青訓補償。而作為一支近二十年來一直靠培養年輕球員為生的俱樂部,天津火車頭的青訓成果可謂是“桃李滿天下”,如果這些從火車頭隊走出來的球員每轉會一次,相關俱樂部都能夠按照規定支付相應的青訓補償,那即使如今的中乙聯賽單賽季投入成本以千萬計,火車頭俱樂部也可以靠著這些青訓補償收入繼續留在職業聯賽的舞臺上!
可是,沒有如果!
隨著金元足球愈演愈烈,國內球員的身價也一次又一次地挑戰著球迷們的神經!五天前剛剛被宣布轉會加盟上海申花的遼寧宏運后腰孫世林,身價可能達到上億元人民幣!而至今沒有任何關于其過往效力球隊獲得青訓補償的相關消息。
在中國職業足球的發展初期,由于從足協到俱樂部普遍缺乏職業的管理者和經營者,造成相關規則不完善、不規范經營泛濫以及對運營交易缺乏有效監管和約束,久而久之,錯誤的做法反倒成為了深入人心的不成文的規矩。
時至今日,我們的職業俱樂部一面為過往對青訓的忽視而造成的國內球員資源稀缺的惡果不計成本地買單,一面又選擇繼續無視規則讓這樣的局面持續惡化。
然而縱觀歐洲主流聯賽,頂級俱樂部雖然都擁有自己的青訓營培養新鮮血液,可更多地是從國內各地的小俱樂部挖掘“潛力股”或者“半成品”來進一步培養,比如前文提到的厄齊爾,又比如本賽季在在多特蒙德復出后狀態火熱的羅伊斯,皆是在這種模式下培養出的明星球員。而這種模式得以延續的基礎,便是對聯合機制補償的有效執行。
如今在國內經營俱樂部的成本越來越高,不可能所有的俱樂部都有幸得到富豪投資人們的垂青,那么如何保障小俱樂部的利益和生存空間?或許建立有效的青訓補償執行機制不失為解決問題的辦法之一。
這次宣布退出的是火車頭一家俱樂部,可如果足協仍然對聯合機制補償的執行缺乏有效監管,或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乃至更多的火車頭退出職業足球的舞臺,到那時,縱使資本家們手握再多的鈔票,恐怕也買不到合格的球員了!
不過令人感到一絲欣慰的是,天津火車頭俱樂部并沒有因為退出中甲而消亡,俱樂部只是選擇暫時告別職業足球,未來他們將繼續從事足球青訓。相信只要保留住一絲火種,未來就還有重新燃燒的希望!期待他們歸來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