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冬季日劇風潮已接近尾聲,這個季度整體質量都不錯,但若要說最愛,還是香取慎吾、上野樹里主演的《家族的形式》。
這部劇講的是一對向往單身的男女在父母朋友的影響下逐漸了解所謂“家庭”的故事。當然,現在大結局還未出,最后他倆到底能否參透其中深意還是未知數。
看到如此簡介,也許大多數人會對這一大碗雞湯望而卻步。但是,即使已經懂得了太多大道理,有時候依舊需要心靈的洗禮。
“孤獨的時候他會干什么呢?一個人住的話,想要找人說說話怎么辦呢?”第一集末尾,父親說的這句話堅定了我追下去的信念。
只有愛你的人才會關心你不足為奇的生活,你也只能傷害愛你的人,這個道理我們都懂,但是看劇過程中,每每西田敏行先生開始關心兒子,彈幕上總會有類似“要是我爸這樣,絕對氣死”或是“他自作自受,誰讓他干涉別人生活”的言論。
我想問問這個世界怎么了?我也討厭雞湯,但是有些東西即使重復了千萬遍,雞湯喝了千萬碗,也依舊值得使人肅然起敬。親情便是其一。父母關心孩子,想要了解他們的生活,這是人之常情,也該是天經地義。我們不能因為別人總寫親情大義而貶低它的價值,就像我們的父母不會因為天下父母都愛兒女而停止愛我們。
也有人說,我就是崇尚單身,就是不覺得孤單,那又怎樣?
誰管你怎樣!但是,只有成功的人才有資格說孤獨,碌碌無為者頂多稱得上無聊。
如果你連基本的溫飽都尚不能滿足,哪有時間孤獨?彈幕上總有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在網路上慨嘆寂寞,尋求慰藉,或是自詡清高,自言享受一個人,看不起俗世溫情。
我可憐這群活在自己小星球的人,也心疼愛他們的人。忙碌者沒有時間自怨自艾,成功者不怕孤獨,而真正享受獨處者不懂什么叫孤獨。
然而,這群觀眾的心理形成有跡可循。長久以來,我們被一群自帶圣母光環的雷劇包圍,被一群總試圖拯救墮天使的傻白甜折磨地不勝其煩,進而對一切自以為是、試圖為我們洗腦的言論嗤之以鼻,也許他們看每部劇都是如此,但是,請不要將這種不屑與偉大的親情有所牽連。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我們不是世界的中心,我們的生活也不是多么無可替代。不要輕易傷害愛我們的人。
如果你還會有那么一瞬間,覺得寂寞,想要有個人說說話,就不要對歌頌親情者不屑一顧。
當然,這部劇既然名中有“家庭”,除了親情,勢必會探討家庭的標準。
長久以來家庭都有一個標配:父親、母親和孩子。但近些年隨著思想的進步,家庭的形式也變得多樣,但是無論怎么變,都少不了一個“愛”字。也許有那么一個階段,有人會突然愛上獨處的滋味,這同樣也不代表你不要有愛。只能說明,你有了其它的生活重心,“他”可能不是一個人,但必將以一種只有你可見的形式存在著。
不要輕易得出“我不需要家庭”的言論,就像電視劇里說的那樣:“兩個人好過一個人,三個人好過兩個人。"但是,我所言并不是指每個人都有孤單的時刻,然后為了以防這個“萬一”來組建一個家庭,而是——
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愛,我們所要做的,是不要去追求一個固有的“家庭標準”。
就好比有人堅持獨身主義,不需要結婚,TA也可以擁有一個家庭,只是這個家庭可能和“標準”有所偏差。
——因為一直以來,家庭就是你愛人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