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看了新上映的一部電影
《綁架者》。
對于電影我毫無研究,之前看得也很少,不論是去影院還是在網上看。而如今的電影是越來越讓人看不懂,所以之前看啥片子,總想提前弄清楚來龍去脈再看,不然怕去了看不明白。不過這次我完全沒有了解,只在搜排片時看到了兩三個主創人員的名字,記住了電影的名字而已。
當我準備寫點觀感時,我忽然想起來,去年在網易公開課上聽過北大的戴錦華老師講的影片賞析課。老師講了好多專業知識,也記不得什么了,只記得幾個作為例子的電影,簡愛、鋼的琴等。可是看電影時完全沒有這些意識,只是在看情節,還有少量的人物分析。
開演幾分鐘后,哦,兒童綁架案,是破案的,但是怎么看這些警察、他們的做派、辦公場所,不像是內地的,感情是以港澳為背景?但汽車駕駛室在左邊,又不是香港。接著,這個被撞受傷的人怎么這么厲害?激烈搏斗打死了暗殺者、躲過了好幾個警察的追擊,跑掉了。
那些警察怎么那么笨?再接著案情分析,沒有任何線索,大家一籌莫展,領導發火…..唯獨被綁架小女孩的媽媽、警察林薇在極度的痛苦中,雖然有些情緒失控,但是她的思路仍然很清楚,通過研究嫌犯(化名楊念)的物證打火機的照片,找到了那個KTV。
綁架小孩又被撞、被人追殺、也被警察追的那個人楊念,居然在失憶了。他不知道自己是誰,為什么被追殺,他在努力地通過線索想找回記憶,弄清楚自己是誰。他居然混進警察局,持總局的文書,拿走了他自己的相關物品(即物證)--------這一點很可疑,他如何有這個總局的文書-------警察們還是這么笨!
后來綁架者和林薇相遇了,一個找孩子一個找記憶,聯起手來,通過蛛絲馬跡的線索,慢慢追查。查出了個雷哥,雷哥死了。他們也遭了伏擊,從而對警察內部產生了懷疑。他們倆不約而同又想到了在醫院刺殺者,查出是原來和楊念一道在雷哥手下打拳的。他們來到拳館,楊念慢慢回憶起了一些往事。
林薇的生死搭檔帥警察在默默關心安慰著她。林薇仍然在苦苦思索案情。最后綁架者楊念回復記憶,通知林薇孩子的下落,并設計引出警察內奸------帥警搭檔。原來綁架者是臥底警察。
看畢回想,總的還是香港警匪片的套路,情節很簡單,推動劇情的就是男主角的失憶、找回記憶。印象深刻的還有幾場激烈驚險的打斗和追擊,還有就是女主角的個人表現。既有作為失去孩子的母親的悲傷痛苦甚至瘋狂,也有作為干練警察的冷靜、細致和縝密。綁架者的真是身份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內奸的是個極帥的警察,林薇的警校同學,工作中多年的生死搭檔,最后暴露時顯得及其猙獰,劫持林薇到樓頂,差點要了她的命,楊念從另一樓房頂上一槍打中了他。
現實中真有這樣的警察嗎?還是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這種現實主義的題材表現的分寸如何拿捏,如何表現,是我想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