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習得性無助,是指一個人經歷了多次失敗或者挫折后,面對事件所產生的一種無力情緒體驗和消極的行為反應。
這種消極的情緒體驗和行為反應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彌散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讓我們自我認知系統產生嚴重的評價偏差,動機也會隨之降低,退縮行為也會高頻率出現。
穩定的自我是我們處理與他人以及環境關系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當我們遇到生活中的各種刺激事件的時候,穩定的自我協助我們更加理性的進行認知加工,產生積極的情緒和行為反應;消極的自我認知受很多因素影響,包含生物因素、原生家庭教育、學校和社會因素等。
當我們的自我不穩定時,我們會時常處于“飄搖”的狀態,我們的注意點會集中于外界的評價,外界的評價也是動態不穩定的,會反向加劇我們的消極情緒體現,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我們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整:
1、改變固化的思考模式,調整自我認知,理性認識自我
認知行為理論認為,人們對事件的認知偏差,導致了其消極的情緒反應和行為。我們可以嘗試把注意力轉移到事件本身,就事件闡述自己的觀點。
剛開始練習的時候我們可能無法做到完全剝離情緒對自己的影響,可以嘗試記錄下來事件的過程、自己的反應以及別人的反應。通過對事件的再加工和后續行為調整,重新塑造新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
2、增強溝通的有效性
我們對他人感受到的消極情緒,是因為我們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例如我們期待他人的理解、尊重或者接納等。
我們需要克服以前根深蒂固的認知,不再強調評判、恐嚇、義務,懲罰或獎勵、羞恥。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向和平的轉化從調整自己的心態開始,作用于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視角,以及滿足自己需要的方式。
同時,Rosenberg也給出了良好溝通的一些因素,我們可以嘗試通過運用以下四個要素達成和他人或者自我的“非暴力溝通”:
我正在對什么做出反應(觀察)
現在,我正體會到怎樣的身體感受和情感(感受)
我當下的愿望是想滿足什么需求(需求或者期待)
我是否對任何人提出了具體的需求(請求或者目的)
? ? 最近一直有種感覺就像腦子里面,有自己想要的東西,總是在前進和退縮中拉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