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評論·作家訪談》系列是內容獨特的文學評論集子,跟作家面對面談論他們自己的文學創作、作品、喜好,從單純的訪談語言字里行間就能讀出不少驚喜。
文學愛好者們,或者是有志于從事文學創作的人,或許都曾聽聞過這一系列集子的名號,從多抓魚上陸續購入這些書的時候,最為經典也是最搶手的,就是第一輯,經過一次又一次失敗之后不懈的堅持,這本封面明黃色、有一對大大的黑色白色雙引號的小書終于躺在了訂單列表中,后來,拆開快遞箱見到它,它神情活潑,語氣愉快地說:快來讀我吧。斷斷續續歷時一個多月讀完這本書,過程是輕松又充實的,讓人忍不住期待下一本的精彩,也有想要重讀這一本、把它當作案頭書隨時能翻一翻的心情。
這次對《巴黎評論·作家訪談1》這本書的虛擬訪談發生在4月中旬讀完本書之后的兩天內,作為一名讀者,我試著去發現和總結藏在它書頁之中的秘密,并形成問題請它作出解答,它博學多識,不吝賜教,偶爾會停下來思索一會兒給出自己的觀點,相談完畢,賓主盡歡,合上書,走出門去,看看天上來去的云和投在大地上的光,一些思想,一些人物,就像云和光,從很遠的地方而來,點染了當下的時空。這真是一次有趣的閱讀之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辛冶?二零二二年
Q:我看到這些作家每個人都有手稿的照片附在其中,這是很吸引人的,手稿是第一手的原始資料,能看得出他們的個人性格和習慣,風格實在是太不一樣了,這說明了什么呢?作家們都很有個性嗎?
A:你看到的只是最初呈現的一些浮光掠影,有人的手稿是打字機打出來的,有人是直接寫在很長很長的電傳打字紙上,對,是神經兮兮的凱魯亞克,好幾位會在手稿邊角隨意涂涂畫畫,可能是為故事設計人物、建筑,也可能只是寫作寫得無聊了一時興起胡亂涂鴉,他們寫在哪里其實沒那么重要,關鍵是,你能從幾乎所有人的手稿上看出他們的稿子都是經過反復修改的,在寫作中,修改是必然和必須的。
Q:對,有的作家甚至會修改好幾稿,最終的故事跟一開始想的有很大出入,那是不是就像你講的,作家們寫起東西來會由不得自己,任情節或者人物去帶動故事發展?
A:這確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你可以看到,這些作家的寫作方式不盡相同,有的是構思好了開頭與結尾就開始寫,有的是只有一個讓他抓狂的靈感便寫起來,有的是有了人物形象,就讓人物去自己展開故事了,有幾位作家都說到,寫著寫著,人物不聽話了,人物自己想說話,想自由行動,這看起來很玄妙對吧?只是我想,寫作是一件很深入內心、深入精神世界的事情,作家們在創造出來的世界中,不是救世主,只是一個觀察者,筆下的故事和人物已經處在了一定的情境之中,這故事的情境就像生長的大樹,會自由地伸展枝葉,那么人物也同樣會跟隨其作出改變。
Q:要想體會這種不受控制,可能讀者們得自己嘗試著寫寫小說,那樣就能明白是什么感受了吧。
A:是個好的建議,值得一試。
Q:我還注意到,作家們在創造一部作品時,書寫的順序與形式也很不同,比如納博科夫是用卡片寫作法,每張卡片寫一段,后來打亂重組,組合加工成完整的作品,他這種方式令人印象深刻,至于米蘭·昆德拉,他強調的是什么復調、變奏、旋律等這些音樂上的形式,還有別的作家,有的是一個字一個字從開頭寫到結尾,有的是按人物,在不同的人物之間跳來跳去挑自己喜歡的寫,總之是各人有各人的方式,所以他們的作品也會因此呈現鮮明的個人風格是嗎?
A:其實我不覺得這些表面形式是最重要的,但我們能從中得到不錯的啟發,比如你也可以把段落打亂重組看看會有什么新發現,注意寫作的韻律節奏,跟筆下的人物交朋友,等等這些跟個人習慣有關系,找到最適合表達的形式,自己最擅長的形式,就很好。除此以外你應該會注意到所有這些作家都有的共同點吧?那些共同點是作家們寫作最基本的原則:勤奮,大量地寫,大量地閱讀,以及規律,固定的寫作時間和產出。
Q:這個很難不注意到,這些談不上是秘密的“秘籍”,卻是最難做到的,是的,沒有一個被稱為作家的人沒有做到。你對此有什么看法呢?
A:因為寫作是他們的職業,勤奮,規律,就是這一行基本的職業精神,或者說,不管做哪一行,這都是最基本的。為了避免被打擾,作家們會有一個固定的場所用來寫作,就像上班一樣,到了那個地方,坐下來,開始寫,寫到一定的目標,停止,做別的事,當然了,他們也會有一些差別,有的人是連續寫上好幾個月寫完以后休息一下,也有的一開始用來寫作的地方很局促,但大多數是像海明威或者村上春樹那樣,每天要寫夠多少字,或者是寫多少個小時,即使寫得順,也會停下來第二天再繼續,再比如帕慕克,每天要寫十個小時。作家們的書桌是陪伴他們時間最久的物件,或許可以這樣說,他們生命中的大部分時光,是在書桌前度過的。
Q:是啊,很讓人感慨,作家這個職業是很孤獨的,對于寫小說的作家來說,他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表現萬物、表現世界、表現內心的杰出故事,每一個都那么不同,但這些故事,是從日復一日獨自一人面對的書桌上生長出來的,那么,經歷了漫長的孤獨時光,在獲得了名氣以后,就像你所講述的有名氣的世界一流的大作家們,他們對待名氣好像大多都不太自在,這名氣不是他們應得的嗎?
A:看起來是的,名氣、人氣會對他們造成困擾,作家也會不適應出名以后面對的情況,但他們的心理是強大的,名氣對他們來說有利有弊吧,有的作家讀到知名評論家對自己作品中肯的評價會感到高興,有的人是不會理會那些評價的,有人甚至會因為作品的政治傾向而卷入官司中,有的被利用名氣成為宣傳對象,當然更多的是作品更受歡迎,被引介到別的國家,作者也得到很多收獲這樣的事情,名氣其實不是他們關注的事情,下一部作品才是。
Q:嗯,永無止境的探索,就像對新形式的嘗試,比如電影。
A:的確如此,有相當部分的大作家對電影也都很感興趣,看過不少電影,有很喜歡的導演,本人也從事過劇本創作或者參與電影拍攝,或自己的作品被改編成電影,這是因為小說天然具有的故事屬性、藝術屬性跟電影有契合的地方吧。
Q:其實相較其他,非常突出的是更多時候是閱讀帶給作家們持續不斷的滋養對吧?
A:對,記住這些名字——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喬伊斯、卡夫卡、??思{、伍爾夫等,是相對比較受我們那些大作家歡迎的前輩作家,哦,還有很多很多,古典的、現當代的、先鋒的、國內外的,因為他們一直在閱讀,比如遇到好的推薦就會去看,所以他們的閱讀量很大,這只是最最基本的,已經不需要再重復闡述這個方面了,不知道你閱讀過多少這些作家和他們前輩的作品?
Q:啊這,實在是慚愧,其實《巴黎評論·作家訪談1》中這些作家的作品我根本沒讀過多少,有幾個作家連名字都沒聽過,實在是……
A:沒關系的,我不就是個很好的讀書索引嗎?采訪的這十六位作家的作品都值得一讀,你從他們的談話中又能扒拉出來不少優秀的作家和作品,不愁沒書讀。
Q:我只是發愁大量閱讀需要占用大量的時間精力,現代人的時間純粹用在讀書上的真是太少了也太難得了,一些作家也有類似的看法吧?
A:是啊,訪談里的這些作家生活的時代離我們這么近,或者就是我們同時代的人,有人就提到越來越多的媒介分去了以前人們用來閱讀的時間,這是大勢所趨,沒有辦法,作家們也會思考自己寫作的意義和價值,即使終將在歷史長河中被淹沒,但只要有人讀、不遠的以后也還會有人讀他們的作品,他們就會感到欣慰。很多作家是抱有使命感的,文學的意義可能對社會沒有那么直接的功效,但作家的記錄思考與書寫,會成為一個時代的側面被銘記。
Q:是的,作為一個群體,這樣的沉淀會有不一般的意義,作為個人,這些作家們一個個都很有特點,他們的個人魅力雖然沒有被大眾直接看到,但也能從作品中感受到,還有這些訪談也一樣,都很不錯,是付出了很多精力進行的吧?
A:當然咯,拜訪一次又一次、吃閉門羹、時間跨度很長,這些小事都會遇到,不過你也會從中發現,熱愛文學的人之間深入的談話很有意思,訪談者對被訪者特別熟悉,幾乎對方的所有作品都讀過、所有事跡都了解,被拉著一起讀詩,沒錯又是凱魯亞克干的,受邀共同進餐,談談他們的小癖好小秘密,喜好什么,討厭什么,就會覺得他們既是作家,又是凡人,畢竟好幾位作家的第一讀者是他們的妻子,子女也會在訪談時幫忙從中翻譯或者做些什么事務,他們是有生活氣息的大作家,不少人居住地偏僻,但煙火氣還是有的,作家又不是仙人對吧,用不著那么極端。
Q:對啊,我發現不知是出于職業原因還是性格原因,這些作家們在面對一些問題的時候回答得相當謹慎謙遜,這是我沒想到的,難道是因為采訪的對象大多上了年紀,沒那么張揚了?
A:應該怎么說呢?在我看來,出于對修辭的敏感和詳密的思慮,在回答特定的問題時,他們會考慮這個問題的范圍和背景,回答用的措辭也不會太絕對片面,這應該多少顯露出了作家們的思維方式吧,那些訪談的問題問得深入,一些回答也就比較出人意料,棋逢對手,酣暢淋漓。
Q:是的,總之這些談話因為用心和特別,讀起來都很棒,那你會對我們讀者有什么期望嗎?
A:沒有。你想讀、感興趣讀就好了,能有那么一些些可能的心得,就很不錯了,如果因此對文學有更多看法,就更好了。嗯,沒有什么期待,讀讀看吧。
往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