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讀了一下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在深深認同書中的觀念的同時,不禁贊嘆:在1936年就寫出如此鞭辟入里的思想精華,在今天看來依然是句句閃光,真不愧震古爍今。
成功學和心靈雞湯最近幾年已經變成了過街老鼠,不但遭人嫌棄,還會引來無數的嘲諷和各種無厘頭的惡搞,一提到成功學,人人避之唯恐不及。
而每次社會文化的動蕩和變革,總是會有一些大眾走向極端。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就看你這個時代以怎樣的價值觀去面對和評判那些流傳下來的觀念和知識。而經典的著作即使遭遇了暫時的危機,最終還是會呈現出它應有的巨大價值。
成功學之所以遭遇今天這種尷尬,也是社會思潮的正常呈現。一種事物發展到一定的繁榮階段,總會有一些魚龍混雜的東西進來試圖渾水摸魚,把原本的秩序打亂并給人造成浮躁的假象。于是一些本來正確的概念被曲解,進而被大眾錯誤傳播,導致整個社會的非理性認知。
那些被實踐證明了的成功的方法和理念,不但不會隨著浮躁的泡沫破滅,反而越來越值錢。
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可謂是成功學的鼻祖和巔峰巨著,其地位不能說后無來者,至少到目前也是前無古人。在那樣的時代能以如此精辟和銳利的視角洞悉人性最深處的東西,不得不說是曠世大作。
這本書里所提到的那些為人處世的原則和方法,在今天這個互聯網甚囂塵上的時代一點都不顯得落伍,這也說明那些藏在人與人之間基本的人性光輝,從來沒有一絲的減弱。
第一篇講的是接人待物的基本技巧。這里面有三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不要批評、譴責或抱怨
書中舉了美國總統林肯的例子。林肯年輕時就非常喜歡批評和嘲諷別人,尤其是在其就任美國總統之前,經常跟對手互相抨擊。直到有一次因為跟一個政敵鬧到了決斗的地步,雖然最后決斗沒有發生,但是這件事徹底改變了林肯,使得他以后幾乎沒有再因為任何事情批評過別人。
美國內戰期間,在重要的葛底斯堡戰役戰役中,一個叫米德的將軍違背林肯的命令沒有乘勢追擊,將敵人放走,林肯暴怒,隨后寫了一封言辭激烈的譴責米德將軍的信。但結果是米德從沒見過這封信,因為林肯根本沒有把這封信寄出去。
作者猜測林肯或許是這樣想的:我下命令很容易,但是如果我親臨葛底斯堡,像米德一樣經歷槍林彈雨的場面,或許就不會這么急于進攻了。把這封信寄出去也許能釋放我的怒氣,但是米德將軍也會因此耿耿于懷,甚至會辭去職務。這對誰都沒有好處。
林肯知道:再尖銳的批評和譴責也無濟于事。
我們生活中到處都充滿了批評。從我們上學的那一刻起,老師和家長的批評聲從來都不曾間斷。我們是在一個批評的環境中長大的。但是批評讓我們的學習更好了嗎?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了嗎?
我們有了一點點進步,得到的往往不是鼓勵,而是打擊!謙虛的文化是我們非常吝嗇于鼓勵別人,反而是極力主張批評與自我批評。我們的教育制度從來沒有因此變得更好。
第二個原則:真誠地贊賞別人
正因為我們是一個喜歡批評人的文化,別說是真誠地贊賞,我們甚至很少去贊賞別人。
世界上只有一種方法可以讓任何人去做任何事,這種方法就是:讓別人心甘情愿地去做這件事。
除此之外,絕無它法。
那如何讓人心甘情愿地去做一件事情呢?滿足他的需要。人類本質上最深層次的需求是“渴求重要”,讓他感到自己的重要性。給人贊賞無疑是滿足這種渴求的最本質的手段。
贊賞能讓一個人由衷地感到自己被信任,被認同,從而能激發他最大的潛能。學生會因為受到表揚而更加努力學習;員工會因為受到老板的贊賞更加賣力地工作。這種正向的激勵是一個人不斷進步的源動力。
第三個原則:激發別人迫切的愿望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如果想把一群雞或者羊趕進圈里,你越是用力驅趕越是徒勞。如果換一種方法,你拿雞飼料或者草引導它們,會輕松完成任務。
一個叫約翰的小男孩跟奶奶睡覺時總是尿床,父母的打罵并沒有阻止他繼續尿床,反而引發小男孩激烈的抗議。
父母發現這其中的原因是小約翰想要象爸爸一樣穿著睡衣睡覺,而且還要一張屬于自己的床。于是父母便跟小約翰達成協議:只要不再尿床,就給他買睡衣和床,于是小約翰真的沒有再尿床。
“自我表現是人類天性中最重要的必需品”。在工作中,如果我們利用這樣的心理,也會達到意想不到的工作效率。比如,談判時,當我們有了自己的見解時,設法讓對手想到并提出這樣的觀點,這樣我們的談判結果更加牢固。同樣,我們跟下屬開會時,激發他們迫切的表達欲望,讓他們自己說負責任的言語,而不是直接下達命令,這樣在具體行動時,他們才會更加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