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跑2018年的第一次跑步,單次跑量5公里。
一
自2017年末在深圳跑完半程馬拉松后,就將跑步擱置了起來。每到決心跑步前,總是用休息來打發自己。想起當時為跑完半馬而努力的自己,像做了一場夢。若沒有獎牌和相片為證,光靠消失了的乳酸和跑步斗志,簡直無法相信我真的參加了這么一場盛事。
二
跑深圳半馬前的倒數第二個周末拉練了一次半馬,約二十一點五公里。跑到絕望處,就暴走。走走跑跑,感覺耳邊只剩下耳機傳來的報數。聽著越往二十一公里靠近,腦袋連鼓勵自己話也省了,只是想著怎樣走走跑跑就能完成這一公里。直到最后完成,雖然跑時感覺很糟糕,但能跑進三小時內(約2小時40分鐘)且完成拉練,滿足感油然而生。
三
接著跑馬前的一周。盡管我前一天剛跑完一個半馬,但仍舊挑了這周的前三天連著刷10公里以上。第一天在校園的操場跑,每公里均速約7分鐘。第二天戶外跑,每公里均速約7分鐘30秒。第三天戶外跑,每公里均速約8分鐘45秒。一天比一天糟糕,雖不排除是我已經累透了,但成績糟糕透了。我不敢想當天在深圳跑半馬能否跑進2小時30分鐘。只在賽前不停地安慰自己,完賽就好。完賽就好。
四
我不是一個合格的業余跑手。我懶,一個百天行動,每周三次跑步,我雖很快突破10公里,還敢于挑戰半馬,但我在手機軟件刷的公里數遠不及其他人。跑半馬那天,起風了。云層很厚,溫度驟降。檢錄處待跑的人密密麻麻,感覺無論往前還是往后看,都見不到盡頭。而事實上,后來我看朋友從高處拍的照片,確實是數不清的人。隨著槍聲響起,全馬的選手先行,半馬的隨后。我在半馬檢錄處已經開啟了手機軟件,但真正跑起來是十五分鐘后。我仍舊很怕堅持不下去,沒法在三小時內跑完,因此我給自己下了個規定。那就是我未跑到17.5公里處,不能打開手機查看公里數、不能拍照。
起初的三公里,我跟著一位有節奏起跑的選手后面起步。過了五公里后,我暗示自己可以超過那位有節奏跑步的選手了,于是放膽超前,見到第一位落后的全馬跑手。于十公里處也不敢停歇,見到關門兔也不敢拍照。直到十二公里才喝了點水。接近十五公里處爬坡,我“偷”聽了一位掛著似女陪跑員上坡的技巧。一呼一吸,穩步向前。僅在十七點五公里處,請陪伴了我一百天的小伙伴幫忙拍了張認證照。
越靠近終點,越難受。特別在二十公里處,看著對面就是終點時最難受。雖然耳邊都是為跑手加油的聲音,可心里卻難過非常。腦袋里想起往時那個在學校運動會跑一千五米的自己,心里是恨著那些叫喊加油的人。總覺得自己是痛苦著,他們的加油毫無用處。壓下厭惡,轉移自己的注意力。開始放輕松跟鏡頭互動,臨近終點的十多米開始加速,沖過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