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杰說
聽俞敏洪演講,他說過一件事情:
楊振寧是在82歲的時候,娶了28歲美麗漂亮的太太。
去年的時候,我和楊振寧夫婦一起吃飯,老頭子以90歲的高齡站起來講話,你知道他講的是什么?他談的是未來20年的人生計劃。
當時嚇了我一跳,未來20年,那不就是110歲了?
但一看他的精神狀態,他真的極有可能活到110歲。因為有夢想,有理想,有對未來的期待,他就有活下去的激情。
所以,人不能活在對過去的回憶里,一定要活在對未來的夢想中。
為什么有些老年人會得老年癡呆癥?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對未來不再有期待;
為什么有的老年人不得老年癡呆癥?除去病理上和遺傳上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這些老年人,天天還在想著要去實現一些東西。
央視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剛退休時,曾經苦悶過一段時間,因為不知道下一步應該去做點什么,很迷茫。
這時候,她忽然想起來30年前,曾經采訪過的一位阿姨,她只是一位普通的退休老太太,在30年前就已經60多歲了,掐指一算,現在已經90多歲了,不知還在不在人間?
記得當年采訪時,老太太說自己制訂了一個30年計劃:在未來的30年內,她想要完成自己一直想做,卻從來沒做到過的100件事情,包括辦一份報紙、出幾本書等。
于是,敬一丹輾轉打聽,發現這位阿姨竟然還在,見面后,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位阿姨的身體和精神很好,90多歲的她,已經全部完成了自己制訂的計劃,不但在老年社區辦了一份報紙,忙忙碌碌操持著,書也一本一本地按計劃在出版。
敬一丹精神大振:我也要制訂自己的30年計劃。退休之后,她似乎比以前更忙了,演講、簽售、做公益,經常還要回臺里錄制節目。雖然忙忙碌碌,卻保持著十足的活力。
再舉個外國的例子。
美國的一位老先生退休后,生活清閑,慢慢地大腦變得遲鈍,老是容易忘事,他害怕得老年癡呆癥,就到處打聽,聽別人說多用腦,就可以避免老年癡呆癥。
可是,他不幸生在了美國,如果生在中國,只要每天打幾圈麻將就OK了,既動身又動腦。
最后,他想出了個好辦法:背《圣經》。圣經一直是他很喜歡讀的,但從未認真地背過,所以他每天睜開眼就開始背,除了吃飯和睡覺外,他基本上都在背。
結果幾年之年,不但沒得老年癡呆癥,反而訓練出驚人的記憶力,《圣經》中的文字你隨便挑出一句來,他都能滔滔不絕地往下背。
現在他已經80多歲了,每天仍穿梭于世界各地,為團體和大學生們表演背誦《圣經》,身體倍棒,吃嘛嘛香,雖年事已高,但大腦和身體反應靈敏。他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影響和激勵了無數的人。
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例子也是隨處可見。
有的老人退休后,倒比退休前還活躍,盡量不讓自己閑著,參加老年大學,學習書法、跳舞等,經常讀書,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去各地旅游,晚上就去廣場跳跳舞,讓自己的身體和心靈都處于一種忙碌的狀態,結果他們反而越活越健康,越活越年輕。
像我老媽就是這樣,除去每天跳舞、做理療,還弄了幾分地,三天兩頭到地里去擺弄一下蔬菜,說是去吸天然氧氣。我自己家里吃的菜基本上不用買,都是老媽免費奉送的。
我老媽既鍛煉了身體,又為家人謀福利,真是一舉兩得。
她平時很少生病,精力非常地旺盛,也從不抱怨閑聊,因為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
在此,祝福老媽活到99!
有的老人從退休后,就把自己封閉起來,整天悶在家里,不愛出門,也沒有什么愛好,美其名曰工作了半輩子,也該歇歇了。結果這一歇就歇出來了毛病,整天小病不斷,精神不好,發脾氣、生悶氣。這種狀態持續下去,不出問題才怪呢!
豈止是老人,我們年輕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有的人白天上班忙忙碌碌,晚上回家后,讀書充電,加強學習,參加各種團體,培養愛好,跑步健身,活得是有滋有味,渾身充滿著正能量;
而有的人下班回家,先來個“葛優躺”,拼命吃一些垃圾食品,從不運動,整天手機不離手,熱衷于看微信,刷微博,追美劇,玩游戲,整晚宅在家里,表面看起來舒服,其實是渾渾噩噩,混吃等死,人雖然活著,但基本上是行尸走肉,完全失去了人生的意義。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在于工作的八個小時,因為人人都在上班;也不在于睡覺的八小時,因為人人都在睡覺;而在于從下班后到睡覺前的這八個小時,你究竟做了什么,這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還是那段著名的話:學習與不學習的人,每天看來沒有任何區別;每月看來差異也是微乎其微;每年看來差距雖然明顯,但好像也沒什么了不起的;但在每五年來看的時候,那就是觀念的巨大分別;等到了十年再看的時候,也許就是一種人生對另一種人生不可企及的鴻溝。
有的人活著,其實他已經死了;有的人老了,但他仍活得灑脫。
此事與年齡無關,只與心態有關。只要心年輕,人就永遠年輕;心老了,人才會老。
想要活成什么樣子,完全取決于今天你的決定,取決于你現在每天所做的每一件事情。
命運從來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勇敢去追夢,你將永遠保持年輕!
2016.10.2
-END-
如果喜歡,點贊就好! ?謝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