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脯:原來我這么受歡迎

? ? ? 假期回到家,老媽一臉興奮且驕傲地對我說她最近做了一道新菜式,就等著我回來做給我吃了。我很驚訝,因為按照母親大人的性格,她懶得花心思去嘗試新菜,做來做去都是那么幾道菜。

? ? ? 果然,晚上飯桌上貌似多了一道新菜。為什么用“貌似”呢?因為我覺得材料很常見——菜脯和蝦,只不過把兩者炒在了一起,我有點小失望。老媽卻在一旁讓我趕緊試試,說多么多么好吃。我將信將疑地夾起了一個蝦球(鮮蝦去頭去殼去蝦線后,在后背劃一刀,煮熟蝦就會自然卷成球狀)嘗嘗,我一向不太喜歡吃蝦,但出乎意料的,這蝦卻很好吃,蝦肉的鮮甜再混合菜脯獨特的咸味,特別爽口搭飯,我一連吃了幾個蝦球,再夾起一片菜脯,嗯……菜脯切片成葉子狀,薄薄一片,仍是很酥脆,更帶了點海鮮風味。我邊吃邊跟老媽說好吃,沒想到小小的菜脯居然可以和那么多食材搭配,從前只知道菜脯粒、菜脯蛋,沒想到還可以和鮑魚、蝦等爆炒,真是“上承高端,下接地氣”啊!

? ? ? 菜脯其實就是蘿卜干,因為我們這把蘿卜叫“菜頭”,但又有別于一般的蘿卜干。一般的蘿卜干色淺、味淡,而菜脯呈褐色,味偏咸,肉厚酥脆,吃起來特別有嚼勁,很好入菜。小時候,在收割好稻谷的田地里,經常看見很多人在曬菜脯。蘿卜放在太陽下暴曬后,晚間收起,一層蘿卜一層鹽疊起來,用竹苫圍實,蓋上蓋,再壓上大石頭,隔天再拿出來繼續暴曬。如此重復,直至蘿卜變色干扁再儲藏起來,這樣的菜脯制作時間長,保存時間也長。

? ? ? 在過去物資貧乏的年代,菜脯其實是很低賤的東西,老人家常用“食糜(粥)配菜脯”來形容貧困的生活。而現如今,它卻成為了人們的“寵兒”,男女老少通吃,在周圍,我幾乎沒有聽到說不喜歡吃菜脯的,我帶去學校,同學也很喜歡。恐怕連菜脯自己都想不到會這么受歡迎吧!不僅“人緣”好,“物緣”也好,不僅蛋喜歡跟它搭配,連鮮蝦、鮑魚等海鮮也喜歡跟它搭菜。

? ? ? 說起菜脯,很多人就會想到菜脯蛋,這也算一道名菜了。做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把菜脯切片切丁,和蔥花一起加到打勻的蛋液里,熱油,下蛋液煎成蛋餅即可,吃起來松軟爽口。在學校時,外面有些店的套餐飯就會有一塊菜脯蛋,以供開胃,雖然不是真正的菜脯,但蛋還是煎得蠻好看的。我最喜歡的還是菜脯粒,或者是媽媽炒的菜脯粒。菜脯曬好后,媽媽喜歡直接洗凈后撕開搭粥喝,味道更自然鮮甜,我則吵著讓媽媽炒成菜脯粒。老媽炒的菜脯粒特別香,加了蔥花、蒜頭炒后的菜脯粒香味飄遠,色澤鮮艷,看起來油潤油潤的,不像別人家的干巴巴的,我很喜歡拌干飯或粥吃,兩個字——爽口!特別下飯,做炒飯的時候也可以舀幾勺下去,炒出來的炒飯更香。

? ? ? 總而言之,菜脯簡直是百搭啊!海外華僑回鄉的時候也喜歡帶上幾個回去。一個小小的菜脯,傳承的卻是幾代人的記憶,每一個潮人都曾擁有過、品嘗過它,歷史在走,生活不斷變遷,唯一不變的是對菜脯的執著。一碗白糜,幾片菜脯,心滿意足。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