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和2%

有次和朋友們調侃說:自從有了孩子,就感覺自己的人生落幕了。

你的時間不再歸你使喚,你的選擇不再因你而決定,你不再是自己生活的重心,你和你身邊所有親近的人都在做著同一件事:照顧孩子。

我坦白自己在照顧人方面總是差強人意,但這并不影響我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的最樸實的努力。我開始挑戰對自己來說有難度的事情,比如:嘗試著寫主題內容,閱讀非虛構文章,耐心的使用英語等。這不僅僅是對自己有所期待,更是對未來抱有的一份私心。

因為我知道:在孩子一兩歲之后,我會是他起先模仿的對象;幸運的話,還很有可能成為他的榜樣或者偶像。現在我開始的提前準備和努力,是希望自己能夠在更多的領域里給他指導,贏得信賴,順便享受一位父親應得的驕傲。

當然,最終的結果我大概也清楚。“父親”的光環會因為孩子的加速成長而祛魅化,除了親情和血緣,我會漸漸的成為他真實世界里的一位普通人。只是試圖更努力一些,讓自己的凡俗時刻可以來得稍晚一點,這樣我就可以分享到他更多的成長故事。為此,我開始活在我們的未來里。

這段感悟,剛好符合本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里的學習內容:我們該如何活在未來?

“活在當下”是大腦認知里的陷阱

在互聯網時代,生活充滿了機會,也布滿了誘惑。

相比于閱讀,我們更癡迷于社交和追劇;相比于運動,我們更喜歡打牌和游戲;社交、追劇、打牌、游戲,確實可以幫助我們給生活減壓,帶來輕松和愉悅。是的,在適當的時候,我們需要這類的消遣。我們的大腦的確喜歡偷懶,也愛即時享樂,從中獲得安全感和幸福感。

但是這種即時享樂會讓人成癮,不在是你控制自己的大腦,而是大腦來控制你時,我們的生活就會被永恒的困在當下的消遣中了。

我們的選擇決定了我們的生活,這樣的生活過得久了,也就懶得再進行選擇。

大多數人在二十歲或三十歲就死了,他們變成了自己的影子,往后的生命只是不斷的一天天復制自己。—-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多夫》

每個人都是一本豐厚的書,我們都不希望它是一成不變的影印版,何況又都是由同一頁復制而成的呢。

想要改變嗎?那請活在未來吧!縱使這種改變要經歷痛苦和掙扎,沒有安全感,缺少幸福感,也請讓自己開始活在未來。因為在以后的生命里,你會很感謝現在做出的選擇。
一個人如果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活,遲早一定會按照活法去想。

如果你說:“努力的最終成果不就是讓自己不再工作和勞動付出,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及金錢來享樂嗎?” 真是這樣,那是我認真的錯了。

“活在未來”是優化選擇并付諸行動

活在未來是怎樣一種體驗呢?

我能想象到的是《夏洛特煩惱》里的劇情:回到十年前的高中時代,按照未來的現實去做最正確的事情。比如:夏洛就是通過“翻唱”還未出現的流行歌曲而名利雙收。

夏洛來自未來,他擁有先知一樣的“預測”能力,而且是正確率100%的預測。在他的行動中沒有任何風險和顧慮,以外人不解的天才能力碾壓各種炮灰。這種看上去毫不費力的成功,就是“活在未來”的最好體驗。

但事實上,我們不會擁有100%正確的預測能力,即使選擇對了方向,也很難篤信而采取持續的行動。這剛好發生在另一段劇情中。夏洛誠懇的給大春建議“去買房”。大春照做了,以2700元的價格購買了兩套,卻在2900元的價格趕忙賣掉了。

是不是很熟悉?我們的股票投資,學習技術、嘗試新領域不都是類似淺嘗輒止的節奏嗎?

我們或許因為幸運做了正確的選擇,但卻缺少足以支撐的信心,變得擔心其風險和可能的陷阱,而錯失了成功的機會。

可見,“活在未來”需要兩個必要條件:

準確率較高的預測(選擇)
可持續積累的踐行(行動)

如何正確的“活在未來”

首先是能夠正確的預測未來。

我認同吳軍博士在2014年的一段預測,以現在的進程來看也是正確的。

未來是2%(的)人的世界。

我們對2/8原則都很熟悉,比如:世界20%的人掌握著80%的財富。但是在未來,2/8原則還會繼續向小概率發展,更可能是2%的人控制98%的人。這會成為事實嗎?我們可以嘗試著預測一下。

我們都承認互聯網已經和我們的生活深度融合。每天都會通過網絡交流、在生活之余輕松網購、在電腦上完成所有工作,好像是我們在利用互聯網改善生活方式,事實卻是網絡通過大數據分析了解我們,它會比你更了解你,并且它正在嘗試控制你的生活。這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開端——智能時代。

就像微信綁架了我們的社交,天貓鎖定了我們的網購,kindle壟斷了我們的書柜一樣,我們還會有更多的生活習慣會被少量的互聯網應用所控制。在未來的世界里,制造智能機器的人不會有很多,大概是2%。智能機器本身不會控制人,Google的AlphaGo并不知道自己是在下棋。

而是制造機器的2%的人在控制其他98%的人,在某種程度上是控制了整個世界。

其次是按照預測進行持續的踐行

如果我們相信智能時代的預測,那就需要提前在大數據分析、機器智能、集體智慧編程方面進行深入學習。當然也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去開發大數據和機器智能產品,而是應該像我們現在可以輕松使用封裝好的程序一樣,學會應用這些新的技術成果,那就率先找到它們,駕馭它們。

任何努力都不能保證你會獲得成功,除非你可以通過持續的積累,在競爭中建立足夠的競爭優勢,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獲得收獲。

智能時代是對未來的一種預測。如果你感興趣可以Google或者Baidu這個話題。

那么還有哪些預測未來的方式呢?

我們該如何預測未來

1、深入的分析研究,篤信個人的預測

正如吳伯凡所說:我們很努力,卻還是過得不夠好。因為我們在用行動上的勤奮,掩蓋在思想上的懶惰。

善于使用我們的注意力,深入持續的研究一個聚焦領域,篤信那些經過我們個人分析之后的預測。篤信的根基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源自扎實的推理和不斷的拷問。提醒自己擺脫盲從,認真得對待每一個觀點,盡可能的用數據說話,整合大環境和微觀影響,讓個人預測成為值得信賴的選擇能力。

2、選擇篤信更優秀的人

前面提過吳軍博士的預測。其實從閱讀中、搜索中,我們都能尋找到最為認同的邏輯和預測。我們要做的是利用巨人的肩膀,來支撐個人的預測,鼓起勇氣投入到踐行之中。
推薦有:凱文·凱利的《必然》、比爾·蓋茨《未來之路》、菲利普·泰洛克《超預測》。

3、刻意練習個人的預測能力

對投入注意力的事物保持敏銳的觀察,善于發現其事理的規律,開始時可以從短周期的預測進行嘗試。在預測做出之后,要用實際行動去驗證,隨著資料和信息的增加,可以修正自己的想法和預測。 最終,用實際結果去剖析個人的預判邏輯。

如何剖析呢?

剖析方法有很多,比如:現實結果和預測一致時,判斷是因為分析的原因,還是運氣巧合? 當現實結果與預測不一致時,自己的邏輯缺陷在哪里,漏掉了哪些考慮因素呢?最關鍵的是,要善于以事實為標準,不斷的提出問題,直至找到真正的原因。

4、專業領域的高層意見

在所從事的領域里預測未來。其實,在我們日常工作中的創新規劃、N年戰略就是在做這樣的事。

將這種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借鑒過來,而高層評審正好可以看做是對自己預測的多維判斷,通過更高視野的評斷,讓自己的預測能力成長起來。

5、預測失敗,收獲思維能力

我們會從錯誤的預測中學到的更多。

即便預測真的錯了,我們只不過是按照自己的選擇,體驗了個人能力之內最好的一段人生。但是,哪有永遠的錯呢?它僅是一個階段而已,調整之后繼續做下去,就會離成功更近一步。

希望我們在未來相遇

你離得越近,你能看到的就越少。

在未來的每一個領域里,只有2%的人擁有足夠的影響力。那會是一個恐懼的時代嗎?如果你從現在起“活在未來”,就會顧不上恐懼了。

其實,所有的預測只有不同,而沒有優劣;所有的道路都是一步一步,嘗試出來的,在堅實的基礎上建立的未來才更為可靠。走得久了,到的遠了,你會發現他們的目的地是相同的,就如寓言說的一樣:“條條大路通羅馬”。

期待在“羅馬”的相遇,我們可以會心一笑,“原來你也在這里”。

感謝閱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