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 合肥在線-合肥晚報
大山深處有我牽掛的家
王昌舉、周天碧夫婦:貴州畢節(jié)人濱湖新區(qū)軌道交通試驗段工地民工
王昌舉是軌道交通試驗段工地上的噴錨工。這名從貴州畢節(jié)市大山里走出的30歲的男人,已經(jīng)離開他那位于群山中的家12年了。這12年里,他走南闖北,在云南認(rèn)識并娶了妻子周天碧,并在2007年生了一個孩子。去年7月,他和妻子周天碧來到位于濱湖新區(qū)的工地上,一干就是半年。據(jù)他回憶,上次回家他都記不清是哪一年的事情了。
如今在工地上,王昌舉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工地給他們提供了夫妻房,這僅僅是活動板房里一間10多平方的小屋。一張花布簾將這個小屋隔成了兩間。靠門的是客廳兼飯廳,一個油漆桶支撐木板做成的桌子和凳子就是他們的餐桌。而里面則是這對夫妻的臥室,床鋪是一個墊了稻草的單人木板床,王昌舉說:“我們山里老家冬天都是將稻草墊在床鋪下,睡覺非常暖和。”
回家過年,對于王昌舉夫婦來說是一件艱難的事。王昌舉說:“上次回去,我們坐了30個小時的火車,沒買到臥鋪,只能坐硬座。”王昌舉告訴記者,因為兒子目前住在周天碧的母親位于云南的老家里,他們每次回去都要乘火車,轉(zhuǎn)汽車,先接孩子,再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才能回到貴州大山中的老家。
天下美味還是家鄉(xiāng)的“魚糕”
曹明洲:湖北麻城人裕溪路高架工地民工
在裕溪路高架橋施工現(xiàn)場,坑坑洼洼的施工路面上,到處都充斥著機器的轟鳴聲,過往的大卡車不住地掀起漫天的灰塵。在不久前灌注立起的橋墩綁扎鋼筋處,曹明洲出現(xiàn)在記者眼前。曹師傅是湖北麻城人,長得壯壯憨憨的,來合肥工作已經(jīng)好幾個月了,當(dāng)記者問到在外可想家時,曹師傅說:“那肯定的啦,在外打工的人哪個不想家啊?去年過年就沒回家。今年過春節(jié)肯定要回家,家里還有個老母親,妻子帶著兩個孩子在家,很想他們!”曹師傅說妻子現(xiàn)在家種地,大兒子工作了,小女兒還在上學(xué)。提到老家,曹師傅說想念家鄉(xiāng)的那些個美味,特別是“魚糕”,“我們那個魚糕滑溜溜的,是把挑完大刺后的魚肉絞磨碎,然后再加淀粉和成面狀,最后上蒸籠蒸好,過年每家都會做的。”
想念家鄉(xiāng)的麻辣火鍋
瞿仁權(quán):重慶人裕溪路高架工地民工
瞿師傅,重慶萬州人,今年38歲,出來打工有十幾年了。面對記者,瞿仁權(quán)顯得有些緊張,但當(dāng)記者跟他說起家中的孩子時,他便開始自然地笑了。他說,家里兩個孩子現(xiàn)在都和孩子姑姑一起生活,自己的寶貝小女兒才幾歲,他每個星期都會和孩子通兩次電話。瞿師傅去年就沒有回家過年,今年中途回去過一次,把愛人也接了過來,現(xiàn)在工地的食堂工作。瞿師傅說吃不慣合肥這邊的飯菜,偶爾去吃個四川菜,也感覺到口味不純正,他說重慶的火鍋是麻辣味的,那個味兒又麻又辣,好吃得很啊。
濃濃鄉(xiāng)音透出濃濃思鄉(xiāng)情
譚信水:湖南懷化人裕溪路高架工地民工
在施工的橋墩大坑里,記者見到了譚師傅。由于他帶著很濃重的湖南口音,記者好不容易找了個“翻譯”,才能開始跟譚師傅順利交流。譚師傅名叫譚信水,湖南懷化人。譚師傅很爽朗,和記者邊聊著天,邊很熟練地從左上衣口袋掏出一支香煙。但記者猛然間發(fā)現(xiàn)他夾煙的食指少了一節(jié),原來是去年在南昌修鐵路時被軋斷的。譚師傅說自己70多歲的老母親在老家需要照顧,自己為了生計,背井離鄉(xiāng)也沒辦法,今年工程如果進展順利,肯定回家過個團圓年。說到吃,譚師傅也聊起了火鍋,他說懷化的牛肉火鍋肉很多,有很多出味的佐料,不會盡是豆芽、大白菜那樣的花頭。
帶女友回東北給父母瞅瞅
張成才:遼寧省朝陽縣人合肥火車站擴建工地民工
見到張成才時,他正在火車站新站臺的雨棚上緊張地忙碌著。張成才每天都要沿著站臺兩邊約20米高的鋼立柱爬到吊頂上面,把均長約5米的遮陽片一片片地安裝上去。
張成才干吊頂安裝已經(jīng)五六年了,從溫州到徐州再到合肥,生活一直忙碌。幸運的是,張成才在溫州干活時認(rèn)識了現(xiàn)在的女朋友,兩人相處已經(jīng)快兩年。他還告訴我們,他想和女朋友在合肥定居下來。
馬上就要過年了,張成才盼望著回家看看父母。小伙子靦腆地告訴記者,準(zhǔn)備春節(jié)將女朋友領(lǐng)回東北老家,讓父母瞧瞧。
旁邊的勝利廣場都沒逛過
馬成彥、周藥秀:云南省昭通市人合肥火車站擴建工地民工
馬成彥和周藥秀老家均在美麗的云南,兩人一起在合肥火車站改造工程工地上忙碌。馬成彥是做土建的,很多活都做;周藥秀在工地上打掃衛(wèi)生。
小夫妻到合肥三個多月,每天白天在工地上忙活,晚上偶爾出去逛逛。因為在老家時他們很喜歡吃辣,周藥秀吃不慣工地上食堂的飯菜,總趁著晚上有空和馬成彥一起出去找辣的吃,實在不行就吃麻辣涮解解饞。
工地上太忙,兩人到現(xiàn)在去得最遠(yuǎn)的地方是安徽大市場、白馬服裝商城,問起合肥人所熟悉的長江中路、步行街乃至離他們最近的勝利廣場,兩人都搖搖頭:沒去過甚至不知道。
圓圓臉的周藥秀笑起來很甜,開心地說起兩人來年的希望:“快點攢夠錢回老家,我做點小生意,他開車跑客運。”
** 想回家看看上學(xué)的女兒了
**
于文杰:河南許昌人合肥火車站擴建工地民工
一米八的個子,滿臉的笑容,在合肥火車站擴建工地見到于文杰時,質(zhì)樸這個詞在記者的腦海里反復(fù)浮現(xiàn)著。今年31歲的于文杰來自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農(nóng)村,父母在家務(wù)農(nóng),老婆沒有工作,專心照看今年才7歲的女兒。跟隨中鐵四局電氣化處四處轉(zhuǎn)戰(zhàn)已經(jīng)8年了,于文杰在施工方面已經(jīng)是老手了。
記者問起他現(xiàn)在最想做的事情時,于文杰有些思鄉(xiāng):“女兒今年上一年級了,想早點回家看她。”于文杰告訴記者,回家可不容易。“每次都要從合肥乘車到鄭州,然后轉(zhuǎn)車,路上都要花掉很長的時間。”于文杰說,現(xiàn)在歸期還沒有定,不知道到時火車票好不好買。當(dāng)聽說本報熱線部要為他送上愛心車票時,于文杰感激地說:謝謝合肥晚報!
對老婆和女兒充滿了愧疚
曹海軍江蘇南通人合肥火車站擴建工地民工
曹海軍個子不高,但卻有著無窮的力量。他給記者最深的印象是戀家。當(dāng)我們談起家庭時,他說:“我對我的老婆和女兒是充滿愧疚的,一年在家的時間太少了,沒盡到一個做丈夫、做爸爸的責(zé)任。”
曹海軍屬于電力工,今年32歲,是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人。2002年開始,跟隨建設(shè)大軍出來打工,至今已有8個年頭。銅陵東站、銅九鐵路等建設(shè)場地都留下了曹海軍深深的足跡。
說到家人,曹海軍說,妻子在海安縣打工,女兒今年4歲,上幼兒園小班。“我一年就回家一兩次,平時只能給女兒打電話。”回家的路也是漫長的,“每次回家都要先到南京,再到南通,然后回海安家里,每次都要一天的時間。”曹海軍對回家充滿期待。
本版稿件主持人:邢志鴻/采寫 李元春李磊 周洪 鄭宏 邱青青 徐龍 侯磊 王慶鋒 宣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