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治中心

一? ? ? 心肺復蘇

1.判斷意識

雙手拍打患者雙肩并呼叫病人,觀察有無反應。

2.呼救幫助

立即呼叫其他醫務人員幫助搶救,并攜帶除顫儀。

3.判斷心跳、呼吸

掀開棉被,解開外衣,觸摸頸動脈,同時觀察胸廓起伏,判斷心跳、呼吸情況。如心跳、呼吸停止,立即行心肺復蘇,并記錄搶救開始時間。

4. 胸外按壓(C)

(1) 準備:挪開床頭桌,迅速使病人去枕平臥,胸部下墊按壓板,墊腳凳。

(2) 胸外按壓30次(17秒完成):

A. 部位:兩乳頭連線的中點或劍突上兩橫指

B. 手法:采用雙手疊扣法,腕肘關節伸直,利用身體重力,垂直向下用力按壓

C. 深度:胸骨下陷≥5cm

D. 頻率:≥100次/分

5. 開放氣道(A)

(1) 清理呼吸道:將病人頭側向一方,用右手食指清理口腔內異物

(2) 開放氣道:開放氣道方法為仰面抬頦法、托頜法。常用仰面抬頦法,方法為搶救者左手小魚際置于患者前額,手掌用力向后壓使其頭部后仰,右手中指、食指剪刀式分開放在病人頦下并向上托起,使氣道伸直,頸部損傷者禁用,以免損傷脊髓。

6. 人工呼吸(B)

使用簡易呼吸器通氣2次,采用“EC手法”,每6-8秒行人工呼吸1次,8-10次/分,每次呼吸約1秒,通氣約0.5升,可見胸部起伏。

7. 持續心肺復蘇

持續心肺復蘇,胸外按壓與人工呼吸比為30:2,以此法周而復始進行,直至復蘇。

8.觀察心肺復蘇有效指征

(1) 觀察心跳、呼吸:觸摸頸動脈(10秒),觀察呼吸情況。

(2) 觀察意識:觀察瞳孔變化、壓眶反應、對光反射。

(3) 觀察循環:觀察顏面、口唇、甲床紫紺變化、末梢循壞改善情況,測量血壓。

(4) 判斷復蘇成功:繼續給予高級生命支持。

9.整理、記錄

(1) 撤按壓板,給病人整理衣服、頭部墊枕、蓋好棉被、安裝床頭擋。

(2) 洗手,記錄搶救過程。


二? ? 休克

定義:

休克是機體遭受強烈的致病因素侵襲后,由于有效循環血量銳減,機體失去代償,組織缺血缺氧,神經-體液因子失調的一種臨床癥候群。其主要特點是:重要臟器組織中的微循環灌流不足,代謝紊亂和全身各系統的機能障礙。

分類:

1.低血容量性休克:

(1)失血性休克;(2)燒傷性休克;(3)創傷性休克。

2.血管擴張性休克:

(1)感染性休克;(2)過敏性休克;(3)神經源性休克。

3.心源性休克。

臨床表現:

1.休克早期:

在原發癥狀體征為主的情況下出現輕度興奮征象,如意識尚清,但煩躁焦慮,精神緊張,面色、皮膚蒼白,口唇甲床輕度發紺,心率加快,呼吸頻率增加,出冷汗,脈搏細速,血壓可驟降。

2.休克中期:

患者煩躁,意識不清,呼吸表淺,四肢溫度下降,心音低鈍,脈細數而弱,血壓進行性降低,可低于50mmHg或測不到,脈壓小于20mmHg,皮膚濕冷發花,尿少或無尿。

3.休克晚期:

表現為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診斷:

1.早期診斷:

當有交感神經一腎上腺功能亢進征象時,即應考慮休克的可能。早期癥狀診斷包括:①血壓升高而脈壓差減少②心率增快③口渴④皮膚潮濕、黏膜發白、肢端發涼⑤皮膚靜脈萎陷⑥尿量減少(25~30ml/L)。

2.診斷標準:

臨床上延續多年的休克診斷標準是:①有誘發休克的原因。②有意識障礙。③脈搏細速,超過100次/分鐘或不能觸知。④四肢濕冷,胸骨部位皮膚指壓陽性(壓迫后再充盈時間超過2秒鐘),皮膚有花紋,黏膜蒼白或發紺,尿量少于30ml/h或尿閉。⑤收縮血壓低于10.7kPa(80mmHg)。⑥脈壓差小于2.7kPa(20mmHg)。⑦原有高血壓者,收縮血壓較原水平下降30%以上。凡符合上述第①項以及第②、③、④項中的兩項和第⑤、⑥、⑦項中的一項者,可診斷為休克。

治療:

1.一般緊急治療:

通常取平臥位,必要時采取頭和軀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以利于呼吸和下肢靜脈回流同時保證腦灌注壓力;保持呼吸道通暢,并可用鼻導管法或面罩法吸氧,必要時建立人工氣道,呼吸機輔助通氣;維持比較正常的體溫,低體溫時注意保溫,高溫時盡量降溫;及早建立靜脈通路,并用藥(見后)維持血壓。盡量保持患者安靜,避免人為的搬動,可用小劑量鎮痛、鎮靜藥,但要防止呼吸和循環抑制。

2.病因治療:

盡快恢復有效循環血量,對原發病灶作手術處理。即使有時病情尚未穩定,為避免延誤搶救的時機,仍應在積極抗休克的同時進行針對病因的手術。

3.擴充血容量:

目前補充血容量的液體種類很多,休克治療的早期,輸入何種液體當屬次要,即使大量失血引起的休克也不一定需要全血補充,只要能維持紅細胞壓積大于30%,大量輸入晶體液、血漿代用品以維持適當的血液稀釋,對改善組織灌注更有利。隨著休克的逐漸控制,輸入液體的種類即顯得有所講究,主要目的是防止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防止系統和臟器并發癥,維持能量代謝、組織氧合和膠體滲透壓。

4.血管活性藥物的應用:

(1)縮血管藥物:目前主要用于部分早期休克患者,常用的藥物有間羥胺(阿拉明)、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氧腎上腺素(新福林)、去甲腎上腺素、等,使用時應從最小劑量和最低濃度開始。

(2)擴血管藥物:適用于擴容后CVP明顯升高而臨床征象無好轉,臨床上有交感神經活動亢進征象,心輸出量明顯下降,有心衰表現及有肺動脈高壓者。常用的藥物有異丙基腎上腺素、酚妥拉明(芐胺唑啉)、苯芐胺、妥拉蘇林、阿托品、山莨菪堿、東莨菪堿、硝普鈉、硝酸甘油、消心痛、氯丙嗪等。


三? ? ?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是各種原因引起的肺通氣和(或)換氣功能嚴重障礙,以致不能進行有效的氣體交換,導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從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謝紊亂的臨床綜合征。在海平大氣壓下,于靜息條件下呼吸室內空氣,并排除心內解剖分流和原發于心排血量降低等情況后,動脈血氧分壓(PaO2)低于8kPa(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壓(PaCO2)高于6.65kPa(50mmHg),即為呼吸衰竭(簡稱呼衰)。

別稱

呼衰、急性呼吸衰竭、慢性呼吸衰竭

英文名稱

respiratory failure

就診科室

呼吸科、急診科

常見病因

呼吸道病變、肺組織病變、肺血管疾病、胸廓病變

常見癥狀

除原發病癥狀外,主要為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傳染性

病因

1.呼吸道病變

支氣管炎癥、支氣管痙攣、異物等阻塞氣道,引起通氣不足,氣體分布不勻導致通氣/血流比例失調,發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2.肺組織病變

肺炎、重度肺結核、肺氣腫、彌散性肺纖維化、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等,可引起肺容量、通氣量、有效彌散面積減少,通氣/血流比例失調導致肺動脈樣分流,引起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

3.肺血管疾病

肺血管栓塞、肺梗死等,使部分靜脈血流入肺靜脈,發生缺氧。

4.胸廓病變

如胸廓外傷、手術創傷、氣胸和胸腔積液等,影響胸廓活動和肺臟擴張,導致通氣減少吸入氣體不勻影響換氣功能。

5.神經中樞及其傳導系統呼吸肌疾患

腦血管病變、腦炎、腦外傷、藥物中毒等直接或間接抑制呼吸中樞;脊髓灰質炎以及多發性神經炎所致的肌肉神經接頭阻滯影響傳導功能;重癥肌無力和等損害呼吸動力引起通氣不足。

臨床表現

1.分類

(1)按動脈血氣分析分類 ①Ⅰ型呼吸衰竭 缺氧無CO2潴留,或伴CO2降低(Ⅰ型)見于換氣功能障礙(通氣/血流比例失調、彌散功能損害和肺動-靜脈樣分流)的病例。②Ⅱ型呼吸衰竭 系肺泡通氣不足所致的缺O2和CO2潴留,單純通氣不足,缺O2和CO2的潴留的程度是平行的,若伴換氣功能損害,則缺O2更為嚴重。只有增加肺泡通氣量,必要時加氧療來糾正。

(2)按病程分類 按病程又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呼衰是指前述五類病因的突發原因,引起通氣,或換氣功能嚴重損害,突然發生呼衰的臨床表現,如腦血管意外、藥物中毒抑制呼吸中樞、呼吸肌麻痹、肺梗塞、ARDS等,如不及時搶救,會危及患者生命。

慢性呼衰多見于慢性呼吸系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度肺結核等,其呼吸功能損害逐漸加重,雖有缺O2,或伴CO2潴留,但通過機體代償適應,仍能從事日常活動。

2.癥狀

除原發病癥狀外主要為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現,如呼吸困難、急促、精神神經癥狀等,并發肺性腦病時,還可有消化道出血。

3.查體發現

可有口唇和甲床發紺、意識障礙、球結膜充血、水腫、撲翼樣震顫、視神經乳頭水腫等。

檢查

1.血氣分析

靜息狀態吸空氣時動脈血氧分壓(PaO2)<8.0Kpa(60mmHg)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6.7Kpa(50mmHg)為Ⅱ型呼吸衰竭,單純動脈血氧分壓降低則為1型呼吸衰竭

2.電解質檢查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謝性酸中毒時,常伴有高鉀血癥;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謝性堿中毒時,常有低鉀和低氯血癥。

3.痰液檢查

痰涂片與細菌培養的檢查結果,有利于指導用藥。

4.其他檢查

如肺功能檢查、胸部影像學檢查等根據原發病的不同而有相應的發現。

診斷

本病主要診斷依據,急性的如溺水、電擊、外傷、藥物中毒、嚴重感染、休克;慢性的多繼發于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結合臨床表現、血氣分析有助于診斷。

治療

1.首先積極治療原發病,合并細菌等感染時應使用敏感抗生素,去除誘發因素。

2.保持呼吸道通暢和有效通氣量,可給于解除支氣管痙攣和祛痰藥物,如沙丁胺醇(舒喘靈)、硫酸特布他林(博利康尼)解痙,乙酰半胱氨酸、鹽酸氨溴索(沐舒坦)等藥物祛痰。必要時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靜脈滴注。

3.糾正低氧血癥,可用鼻導管或面罩吸氧,嚴重缺氧和伴有二氧化碳潴留,有嚴重意識障礙,出現肺性腦病時應使用機械通氣以改善低氧血癥。

4.糾正酸堿失衡、心律紊亂、心力衰竭等并發癥。

預防

1.減少能量消耗

解除支氣管痙攣,消除支氣管黏膜水腫,減少支氣管分泌物,降低氣道阻力,減少能量消耗。

2.改善機體的營養狀況

增強營養提高糖、蛋白及各種維生素的攝入量,必要時可靜脈滴注復合氨基鼓、血漿、白蛋白。

3.堅持鍛煉

每天作呼吸體操,增強呼吸肌的活動功能。


四? ? 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不全是由于各種原因造成心肌的收縮功能下降,使心臟前向性排血減少,造成血液淤滯在體循環或肺循環產生的癥狀。隨著對心功能不全基礎和臨床研究的深人,心功能不全已不再被認為是單純的血流動力學障礙,更重要的是由于多種神經體液因子的參與,促使心功能不全持續發展的臨床綜合征。新概念認為心功能不全可分為無癥狀和有癥狀兩個階段,前者有心室功能障礙的客觀證據(如左室射血分數降低),但無典型充血性心力衰竭癥狀,心功能尚屬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分級的I級,屬有癥狀心力衰竭的前期,如不進行有效治療,遲早會發展成有癥狀心功能不全。

英文名稱

cardiac insufficiency

就診科室

心內科

常見病因

原發性心肌收縮力減弱、心臟負荷過重

常見癥狀

心悸怔忡、氣短乏力、呼吸困難、靜脈怒張、肝臟腫大、尿少浮腫等

病因

1.原發性心肌收縮力減弱

如各種心肌炎、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臟病等。

2.心臟負荷過重

包括前負荷(容量負荷)和后負荷(阻力負荷)過重。長期負荷過重可引起繼發性心肌收縮力減弱。

分類

心功能不全有多種分類標準,按其發展進程可分為急性心功能不全和慢性心功能不全;按發作的部位可分為左心功能不全、右心功能不全和全心功能不全;按發生的基本原理可分為收縮功能不全性心功能不全和舒張功能不全性心功能不全等。

臨床表現

心功能不全常見有心悸怔忡、氣短乏力、呼吸困難、靜脈怒張、肝臟腫大、尿少浮腫等癥狀。

左心功能不全臨床表現為肺淤血、不能平臥和呼吸困難,由于前向性排血減少出現四肢無力、頭暈、活動后心慌、氣促等。

右心功能不全臨床表現為雙下肢腫脹、腹脹、肝脾淤血腫大,甚至出現胸腔積液和腹水。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及相關檢查可診斷。左側心力衰竭的診斷依據為原有心臟病的體征和肺循環充血的表現。右側心力衰竭的診斷依據為原有心臟病的體征和體循環淤血的表現,且患者大多有左側心力衰竭的病史。

治療

1.一般治療

(l)去除或緩解基本病因所有心力衰竭患者都應對導致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進行評價。凡有原發性瓣膜病伴心力衰竭NYHAII及以上,主動脈疾病伴暈厥、心紋痛的患者均應予以手術修補或瓣膜置換。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伴心絞痛,左室功能低下但證實有存活心肌的患者,冠狀動脈血管重建術有望改善心功能。其他如有效控制高血壓、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治療、室壁瘤的手術矯正等。

(2)改善生活方式降低新的心臟損害危險性如戒煙、戒酒,肥胖患者應減輕體重。控制高血壓、糖尿病。低鹽、低脂飲食,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應限制人水量并每日稱體重以早期發現液體潴留。

(3)密切觀察病情演變及定期隨訪

(4)避免應用某些藥物非載體類抗炎藥物如吲哚美辛、I類抗心律失常藥及大多數的鈣拮抗劑均應避免應用。

(5)其他消除心力衰竭的誘因如控制感染、治療心律失常特別是心房顫動伴快速心室率;糾正貧血、電解質紊亂、注意是否并發肺梗死等。

2.藥物治療

(1)強心藥如洋地黃、毛花甙丙、毒毛花甙K等。防止藥物中毒。

(2)利尿劑利尿劑可導致電解質紊亂,使用時應監測血鉀變化,若患者出現低血鉀表現應給予含加高的食物如香蕉、柑橘、深色蔬菜等,必要時補充鉀鹽。

(3)血管擴張劑如硝酸甘油等。

(4)休息對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適當休息是減少心臟負荷的方法,減少活動量能夠減低心臟的負荷,使心臟得到修復。根據病情不同,可協助患者在床邊或室內散步加強功能鍛煉,避免因長期臥床可能引起的靜脈血栓、肺栓塞、墜積性肺炎、消化不良、肌肉萎縮等。


心率不

心律失常(arrhythmia)是由于竇房結激動異常或激動產生于竇房結以外,激動的傳導緩慢、阻滯或經異常通道傳導,即心臟活動的起源和(或)傳導障礙導致心臟搏動的頻率和(或)節律異常。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組疾病。它可單獨發病,亦可與其他心血管病伴發。其預后與心律失常的病因、誘因、演變趨勢、是否導致嚴重血流動力障礙有關,可突然發作而致猝死,亦可持續累及心臟而致其衰竭。

英文名稱

arrhythmia

就診科室

心內科

常見病因

心血管疾病、感染等因素

常見癥狀

心悸,可引起冠狀動脈、腦動脈、腎動脈等供血不足癥狀

病因

遺傳性心律失常多為基因通道突變所致,如長QT綜合征、短QT綜合征、Brugada綜合征等。

后天獲得性心律失常可見于各種器質性心臟病,其中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風濕性心臟病(簡稱風心病)為多見,尤其在發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死時。發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經功能失調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見。其他病因尚有電解質或內分泌失調,麻醉,低溫,胸腔或心臟手術,藥物作用和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部分病因不明。

臨床表現

心律失常的血液動力學改變的臨床表現主要取決于心律失常的性質,類型,心功能及對血液動力學影響的程度,如輕度的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律不齊,偶發的房性期前收縮,一度房室傳導阻滯等對血液動力學影響甚小,故無明顯的臨床表現,較嚴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竇綜合征,快速心房顫動,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等,可引起心悸,胸悶,頭暈,低血壓,出汗,嚴重者可出現暈厥,阿-斯綜合征,甚至猝死,由于心律失常的類型不同,臨床表現各異,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1.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的表現

各種心律失常均可引起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各種心律失常雖然可以引起冠狀動脈血流降低,但較少引起心肌缺血,然而,對有冠心病的患者,各種心律失常都可以誘發或加重心肌缺血,主要表現為心絞痛,氣短,周圍血管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

2.腦動脈供血不足的表現

不同的心律失常對腦血流量的影響也不同。腦血管正常者,上述血流動力學的障礙不致造成嚴重后果,倘若腦血管發生病變時,則足以導致腦供血不足,其表現為頭暈,乏力,視物模糊,暫時性全盲,甚至于失語、癱瘓、抽搐、昏迷等一過性或永久性的腦損害表現。

3.腎動脈供血不足的表現

心律失常發生后,腎血流量也發生不同的減少,臨床表現有少尿,蛋白尿,氮質血癥等。

4.腸系膜動脈供血不足的表現

快速心律失常時,血流量降低,腸系膜動脈痙攣,可產生胃腸道缺血的臨床表現,如腹脹,腹痛,腹瀉,甚至發生出血,潰瘍或麻痹。

5.心功能不全的表現

主要為咳嗽,呼吸困難,倦怠,乏力、水腫等。

檢查

1.發作時的體檢

應著重于判斷心律失常的性質及心律失常對血液動力狀態的影響。

(1)聽診心音 了解心室搏動的快、慢和規則與否,結合頸靜脈搏動所反映的心房活動情況,有助于作出心律失常的初步鑒別診斷。

(2)頸動脈竇按摩 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影響有助于鑒別診斷心律失常的性質。為避免發生低血壓、心臟停搏等意外,應使患者在平臥位有心電圖監測下進行,老年人慎用,有腦血管病變者禁用。每次按摩一側頸動脈竇,一次按摩持續時間不超過5秒,可使心房撲動的室率成倍下降,還可使室上性心動過速立即轉為竇性心律。

2.發作間歇期體檢

應著重于有無高血壓、冠心病、瓣膜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器質性心臟病的證據。常規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心電圖運動負荷試驗、放射性核素顯影、心血管造影等無創和有創性檢查有助于確診或排除器質性心臟病。

體表心電圖是診斷心律失常最便捷的方法,心律失常發作時的心電圖記錄是確診心律失常性質的重要依據。正常竇性心律的心電圖特點為:P波規律出現,且P波形態表明激動來自竇房結(即P波在Ⅰ、Ⅱ、aVF、V4~V6直立,在aVR倒置)。正常竇性心律的頻率一般為60~100次/分。

動態心電圖也稱Holter監測,通過24小時連續記錄心電圖,可能記錄到心律失常的發作、自主神經對心律失常的影響等,可彌補體表心電圖只能做短暫記錄的不足。

診斷

心律失常的確診大多要靠心電圖,部分患者可根據病史和體征作出初步診斷。詳細追問發作時心率、節律(規則與否、漏搏感等),發作起止與持續時間。發作時有無低血壓、昏厥或近乎昏厥、抽搐、心絞痛或心力衰竭等表現,以及既往發作的誘因、頻率和治療經過,有助于判斷心律失常的性質。

治療

應根據心律失常患者的癥狀、心律失常的類型及其對血液動力學的影響,來判斷是否需要治療。通常包括發作時心律失常的控制、去除病因病灶、改良基質、預防復發等幾個方面。治療方法上可分為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

1.非藥物治療方法

包括壓迫眼球、按摩頸動脈竇、捏鼻用力呼氣和屏氣等反射性興奮迷走神經的方法;電復律、電除顫、心臟起搏器植入和消融術等電學治療方法;外科手術等。

(1)反射性興奮迷走神經方法可用于終止多數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可在藥物治療前或同時采用;

(2)電復律和電除顫分別用于終止異位快速心律失常發作和心室撲動、心室顫動;

(3)心臟起搏器多用于治療竇房結功能障礙、房室傳導阻滯等緩慢性心律失常;

(4)導管消融術可以根治多種室上性心動過速,如預激綜合征、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等;

(5)外科手術治療目前主要是用于治療房顫合并其他心臟病需要開胸手術者。

2.常用抗心律失常藥物

現臨床應用的抗心律失常藥物已近50余種,至今還沒有統一的分類標準。大多數學者同意根據藥物對心臟的不同作用原理將抗心律失常藥物分以下四類,以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其中Ⅰ類藥又分為A、B、C三個亞類。

(1)Ⅰ類 即鈉通道阻滯藥。1)ⅠA類 適度阻滯鈉通道,屬此類的有奎尼丁等藥。2)ⅠB類 輕度阻滯鈉通道,屬此類的有利多卡因等藥。3)ⅠC類 明顯阻滯鈉通道,屬此類的有普羅帕酮等藥。

(2)Ⅱ類 為β腎上腺素受體阻斷藥,因阻斷β受體而有效,代表性藥物為普萘洛爾。

(3)Ⅲ類 是選擇地延長復極過程的藥物,屬此類的有胺碘酮。

(4)Ⅳ類 即鈣通道阻滯劑。它們阻滯鈣通道而抑制Ca內流,代表性藥有維拉帕米。

長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藥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嚴重的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或心臟傳導阻滯而致命。因此,臨床應用時應嚴格掌握適應證,注意不良反應,以便隨時應急。

預防

1.生活要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

2.居住環境力求清幽,避免喧鬧,多種花草,有利于怡養性情;

3.注意勞逸結合,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合適的體育鍛煉,如散步、太極拳、氣功等,節制房事,預防感冒;

4.盡力保持標準體重,勿貪飲食,因為發胖會使心臟負荷加重;

5.注意季節、時令、氣候的變化,因為寒冷、悶熱的天氣,以及對疾病影響較大的節氣,如立春、夏至、立冬、冬至等容易誘發或加重心律失常,應提前做好防護,分別采取保暖,通風、降溫等措施;

6.飲食以易消化、清談、營養豐富、少食多餐、低鹽低脂、高蛋白、多種維生素、清潔衛生、冷熱合適、定時定量為原則,心律失常患者禁忌濃茶、咖啡、香煙、烈酒、煎炸及過咸、過甜、過黏食品,少食細糧、松花蛋、動物內臟,兼有水腫者,應限制飲水量;

7.精神情志的正常與否,同心律失常發生關系密切,設法消除緊張、恐懼、憂慮、煩惱、憤怒等不良情緒刺激,保持正常心態;

8.患者除日常口服藥外,還應備有醫生開具的應急藥品,如心得安、速效救心丸、心痛定、阿托品等。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