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讓個體生命得到舒展

圖片發自簡書App

從深圳去福州之前,我是猶疑的。我的猶疑是好奇帶來的,為什么一個以個人命名的寫作研修班會吸引眾多優秀老師舟車勞頓,放棄美好的國慶假期,跑到大福州?

從福州回到深圳,我腦海里一直還想著這些詞,“情感堵塞”、“保衛童年”、 “回看童年”、“生命自覺”、“生命覺醒”、“立場、眼光、溫度”等等。現在看來,這些詞語對我這個90后來說并無奇特,但一旦經過研修班的現場洗禮之后,結合幾位老師的人生成長經歷,便頓覺神奇。原來詞語可以這樣展現出它的魅力,讓我看到了寫作不是華麗詞藻的堆砌,不是無病呻吟,更不是應付任務,而是讓生命得到舒展。

人生在世,在不同階段必須做出各種選擇和決定,也會遭遇疑惑、困難、挫折,都需要力量的支持。“身邊有師傅、遠方有導師、心中有偶像”,師傅、導師、偶像固然都很重要,都能給你鼓勵和支持,但是在一切力量中,最不可缺少一種內在的力量,就是覺醒,自我覺醒。覺醒是人人都可以開發和擁有的力量,也是人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力量。很喜歡研修期間的這一句話,“把自己活成自己的老師,把自己活成自己的范本。”

既然覺醒這么重要,人人都想覺醒,覺醒什么?我想主要是三個覺醒。一是生命的覺醒,你首先是一個生命,你因此才可能活著并有各種各樣的人生經歷。二是自我覺醒,你不僅是一個生命,還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這個世上只有一個你。三是精神的覺醒,你和其他萬物不同,你是精神性的存在,而不同于動植物的求生本能。這三個覺醒,才成為你之為你的本質,或者說你存在的本質。

一、生命的覺醒

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為獲取財富、權力、地位、名聲而奮斗,有時容易忽視了自己的對生命的感受力,忘記了我們自己首先是一個生命。2018年兩會期間,政協工會界委員呼吁,要遏制“加班文化”,避免過勞死現象。全國總工會開展的第八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顯示,52.9%的職工每周工作時間超過40小時。加班加點足額拿到加班費或倒休的職工僅占44%。

中華民族真是勤勞的民族,現象背后的原因一兩句說不清楚。但是,生命的覺醒需要你透過許多外在物去發現自己自然的生命,對生命保持一種敏感,經常去傾聽它的聲音,時時是滿足它的需要。俗話說的好,人生三大要事:好好說話、好好吃飯、好好上廁所。

二、自我的覺醒

嬰兒一出生,甚至是3歲以前,都不會說“我”。(具體是幾歲,幼兒開始有了”我“的觀念,我也不清楚,需要請教兒童研究專家)。但一旦他有了”我“的觀念,說話開始用”我“這個詞時,意識到”我“是小豆豆,小豆豆是“我“,就表明了他對這個名字的反思。當一個人問”我是誰”,他是在進行自我詢問,將自己作為一個對象進行客觀的觀察。“回看”童年或過往,便是此理。

但這只是自我的開始,怎樣才算自我的覺醒?首先,這個自我是獨一無二的,雖然“我”誰都能用。其次,這個自我不可重復,每個人都只有一生。因此,自我覺醒意味著做你自己人生的主人,真正成為你自己。成為你自己,絕非易事。德菲爾神廟前給予人類的箴言便是“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一生深受啟發。人們往往受環境、輿論、習俗、職業等因素影響,作為他人眼中某一個角色而活,很少為自己活。或許是因為懶惰,獨特需要付出太多努力;或許是因為怯懦,合群是安全的,獨特會遭受輿論壓力、失敗的風險。這又讓我想到了明霞、劉霞,很難想象不打麻將,不吃火鍋,被周圍同事視為“異類”的老師和我坐在一張桌子上學習,但我喜歡這樣的“異類”。我想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打不打麻將,吃不吃火鍋,而是有沒有活出自己的一格。

一個人怎樣才算成為了自己呢?我想這兩個方面或許可以衡量。一是在人生的態度上自己做主,擁有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處事的原則。二是在事業上選擇上自己做主,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在工作中感到內在愉快和自我價值。教師是使人年輕的職業,越優秀的教師越能從教育教學中汲取生命的養分,這是少數。當然,也有另一個極端,繁瑣重復的教學生活加快了生命流失速度,我不敢說這是多數,但我見的不少。這里面的原因好像也比較復雜。

國命難測,地命難改,唯有我們自己的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三、精神的覺醒

人之所以不同于宇宙萬物,因為唯有人具有自我意識,唯有人具有理性思維。帕斯卡爾說:“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蘆葦,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死命的東西更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人生在世,終有一死,一生做的事情,是否都會湮沒在歷史大河之中,泛不起半點漣漪。那么人生究竟有沒有更高的永恒的價值或意義,這種意義是否會隨著“我”的消亡而丟失?我想精神的覺醒不僅在于意識到自我,擁有理性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生命體驗、自我反思去接觸更高的精神性自我。無問西東,一個人去做就是了。

四、寫作:讓生命照進理性之光

在參加研修之前,我對寫作的理解更多是工具性的,這并沒什么不好。我雖然喜歡閱讀、思考,但其實并不是特別喜歡寫作,我更樂意與人對話,與不同于我的另一個生命進行思想碰撞和交流。

回來之后,我一直在想,這么多優秀老師參加寫作研修班的目的何在?發表文章?好像對很多老師來說都是小菜一碟了,有的書稿都寫得差不多了。尋找專業發展新路徑?這倒是很有可能,或許有些老師遇到瓶頸。不管別人怎樣,我是抱著對寫作的好奇心來的,期待對寫作、尤其是教育寫作有一個新的認識。我想,自己應該已經如愿以償了。

人,人生在本質上是孤獨的,無奈的。所以,需要與人交往,成為社會中的人,以求相互理解。然而真正的相互理解是不存在的。與其勉強通過交往來消滅孤獨,莫如退回來把玩孤獨,把玩無奈。

作為教師,其內在生命也是孤獨的。教師的一生,多是面對學生、教學和家庭,長期處于這種環境可能會使人湮沒在小格局之中而掙脫不開。同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所經歷的酸甜苦辣永遠不能祈求得到他人的感同身受。走過的路,看過的書,想過的問題,只有自己知道。

寫作是自由的,也只有自由的寫作,才能看到里面的生命力和溫度。寫作有時也是私密的,因為它是與自我對話,羞于見人。寫作或許是教師面對自我孤獨、傾訴的一種不錯的方式,寫學生、寫家長、寫同事、寫自己、寫生活,我想這種沒有任務感的寫作是生命最好的舒展。當然,寫作也可以是專業成長的推手,寫著、寫著、寫著,你對事物的看法、對學生的理解、對教育的理解不知不覺就成熟了,精神通過寫作得到滋養。

當然,寫著,寫著,寫著,你也可能不寫了。不管寫不寫,都希望我和你的生命得到舒展。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