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義者的修行

我們生活在一個大多數人沒有信仰的國家,文化五千年中影響最大的儒家也只是提倡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并沒有像其他教派類規定持戒。

隨著近代中國主要發展經濟建設,而法治建設跟不上步伐,沒有信仰上的敬畏之心沒有法律的強制約束,于是出現了很多為了金錢不擇手段的現象。對于普通人而言,則是像小孩一樣只管學著走路乃至奔跑而不顧及成長鈣鋅等必須元素,如此短視快速的發展對后期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這也是為什么中國人勤勞卻不富有,臉上寫滿焦慮的重要原因。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瑜伽、靈修、佛法成了現代中國人的救命稻草。瑜伽講冥想,靈修講活在當下,佛法講開悟、保持正念,都是很好的對壓力的排解方法,三者的核心理念其實相同的即過去和未來都是時間的幻象,人生是無數個當下的集合。只有通過不斷修行,才能保持大腦的覺知力,快速的讓你從焦頭爛額的繁雜事務中解脫。

只要你還沒有灑脫的從俗務中解脫,就不得不處理和金錢的關系。如何快速高效的得到自己理想的收入或者說如何在短期內達到財務自由成為了社會丟給我們每個人的證明題。因此功利主義者這個稱呼在文字界逐漸蔓延開來。

功利主義,即效益主義,提倡“最大幸福”,認為實用即至善,相信決定行為適當與否的標準在于其結果的實用程度。這么說來,功利主義并沒有什么不妥,不過是價值觀不同導致的行為導向不同。

不過在追求功利的道路上如何用智慧化解讓你焦慮、煩躁、愧疚、迷茫等產生痛苦的各類瑣碎事務,成為了學校之外我們每個人必須去自學的一門課。還好這條學習之路,你我并不孤獨,有很多前輩高人早已踏上征途為我們指引方向。修行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種,從大的方面分為出家、行走、在家,下面閑談一二:

▼ 出家

寫出“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李叔同是何等的才子,他精通六國文字,是當時的書畫大師、中國話劇開拓者之一、音樂家、教育家、演員、編輯,在投入的各個領域無一不是牛逼的存在,然而卻在不惑之年選擇了出家修行度過余生,是怎樣的看破和對智慧的追求讓他放棄了名望和愛情。

出家的節點我們普通人很難得知,試想親情、友情、愛情、物質欲望在出家之后與自己全然沒有關系,這樣的決心很難做出。或許我們沒有這樣的大智慧,看破生活中牽絆我們的是非,只能感嘆大師的牛逼,但學習了解這樣的事例對我們這些深處“水深火熱”的凡夫俗子來說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如果你還在被愛情折磨的死去活來,如果你還被金錢壓得喘不過氣,如果你也厭煩了眼下的一切,如果你也受夠了虛榮與空虛,那么你也出家吧?不不,我不是個傳教士。用弘一大師的學生豐子愷的人生三層樓來看:

懶得走樓梯的,就住在第一層,即把物質生活過好,吃飽喝足,有房住有衣穿,不怕病有安全感,能大富大貴當然不錯,小康生活也可;其次,高興走樓梯的,就爬上第二層樓玩玩,或者久居在里頭。如”學著“”藝術家“。還有一種人,”人生欲“很強,對二層樓不滿足,就在走樓梯,爬上三層樓去,這就是宗教徒。滿足了物質和精神還不夠,所以堅持探索人生的究竟。

對比一下,你住在哪一層?如果你的生活始終不盡人意,不然試試在爬一層樓梯?

蔣方舟在《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里面寫道這樣一個故事:世界奧數比賽冠軍、清華大學社團社長、麻省理工大學全額獎學金邀請,看似充滿無限可能的TOP2優秀學子,在大學期間選擇了出家修行,難道他對世間沒有一點留戀?難道他對未來不抱任何希望?即使生活中有些許不易,這位智商頂級的人物在大學還未畢業之時出家,對人生境界追求之高令人驚嘆不已。

出家有時候并不是像大眾所想的那樣,僅僅是看破紅塵不再眷戀,對更高層次的追求,才是真相。真正的出家人(非那些用宗教名義騙取錢財的假和尚)有很高的智慧和很強的信念,在通過平日里的修行不斷加強自己覺察力,從而在人生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他們是值得我們敬佩的一部分,也用各自的修行證明著精神之上靈魂的無限可能。如果你也玩微博,推薦關注加措活佛,時常感受一下最樸素的文字帶來的強大力量。


▼ 行走

公眾號里面奇人無數,有一次在微博上看到讀書大號推薦一本《沒事別隨便思考人生》作者鬼腳七人稱七哥,恰巧那段時間沉迷于思考人生,果斷下單購買并在兩天之內看完做了許多筆記。

七哥的觀點不可不說和傳統的說法有很大分歧,可以說是一本“充滿負能量”的書,例如書中提到的不讀書、奮斗是一種消極等觀點顛覆了以往的認知。

關注公眾號后發現七哥以前是阿里巴巴的中層領導,負責過搜索和員工培訓,后來辭職做自媒體。在回看歷史文章后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且令人深度思考的老子系列,七哥讀到風趣的見解讓我愉悅的體會到幾千年古老的智慧。難怪他說,科技醫學再發達,但人類的智慧并無增長。最令人意想不到的身價千萬的他在2015年底選擇短期出家,不帶分文一路化緣借宿走過81天。在途中用雙腳和雙眼體會人情冷暖。

曾經號稱“開悟”的他,在秦嶺之中聽到狗叫反思到情緒觸發的原理,在受到高僧怠慢時寫出什么是真相?什么樣的人就會有什么樣的圈子,在他行走的過程中寫到了很多功利主義者修行的故事,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屬于在精神層面需求得不到滿足從而開始信仰宗教,追求他們心中真正有意義的事情,時刻觀察自己,處處尋找真相。我相信他們都不是吃飽了撐的,不去在財富戰場上廝殺拼搏,反而追求形而上的東西。

看過陳坤寫的一本書《突然就走到了西藏》,他認真苛刻地挑選了部分的大學生同行,在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感受來自大自然真實的力量,或許有些人會說這不過是作秀,但看過他書中這樣的文字

? ? ? ?你的人生是?o?n?t?h?e?w?a?y的?,無論你遇到挫折還是沮喪?,你都不能停下來?,要繼續走下去?!人生的意義就是往前走?,心態正面地大步朝前走?!當你經歷過許多?,經歷過貧窮?,經歷過富裕?,經歷過暗淡?,經歷過繁華?,你就會覺得其實并沒有多大的差別?,一切都很樸素?。如果學會在外在的行走中安靜下來?,放松自己?,與內心對話?,從中獲得正面的力量?,我相信這才是行走的真正意義 。

當你用靈魂和靈魂在書中碰撞過后,你會覺得這場秀做的太真實,有人說人生何嘗不是一場戲,如果這種對待生命的態度做秀一輩子呢?看多了娛樂圈的真真假假,看多了生活的嘈嘈雜雜,用腳步和視野去體會生命,如果有時間我想你也愿意去嘗試一下,問題是這樣的時間你愿意留給行走嗎?習慣了功利主義的勝敗,麻木的軀體需要這樣的呼吸,給個機會?


▼ 在家

近年來流行的都市心靈類暢銷書作者張德芬,應該大多數人都聽過或看過她寫的文章,她寫的《遇見未知的自己》、《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清晰的向讀者傳達了她的理念,辭去高薪工作研究瑜伽冥想等各類心靈修養課程,倡導在家修行在生活中修行,和現在的一切和平共處,每天花時間觀察自己,警醒的時刻就會不時出現。

李笑來也在幾年前自己的《把時間當做朋友》中反復提到心智,即過往獲得的一切知識及經驗的總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智模式,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就會被他控制聽從他的指揮。

一切都源于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一個事實:你不等同于你的大腦,他只是你用來思考的工具。由于心智模式的形成是潛移默化的,所以我們很難意識到此刻對事情所做出的判斷是自己的心智模式還是本應如此。

于是,擺脫大腦的控制,是成為你自己的關鍵因素。經過不斷練習可以輕易擺脫大腦控制的能力叫做元認知能力。

提高元認知能力的方法有很多種,佛教講觀念頭、瑜伽講冥想,而李笑來是一個無宗教主義者, 所以他提出了一個名詞——坐享。坐享就是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保持脊柱垂直,時刻觀察自己的呼吸,如果思維跑偏不作出評判,馬上回來觀察呼吸上來即可。每天15分鐘的練習,你就可以逐漸提高自己的元認知能力。這就是在家修行的最好例子,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實踐,并不用花費大量時間和人力成本。隨著元認知能力的提高,自己對事情的解讀會比以前更上一個層次,不會被內在的情緒影響自己的判斷。

一行禪師寫的《正念的奇跡》、《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等書也介紹了在生活和工作中修行的很多方法,可以不斷提高我們的元認知能力,從而可以更好地和自己相處和別人相處。他提到走路的時候專注于走路,吃飯的吃飯專注于吃飯,洗碗的時候專注于洗碗,用心感受每一個瞬間,你的生活會變得大不一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買來自己研讀。


誰都知道我們的社會變得越來越浮躁,消費主義和娛樂主義掌控了我們的生活。如果只是在壓力大了去洗澡按摩,或者越發投入于現在的工作,這樣只會讓你離幸福越來越遠。

我們需要關注本質的東西,從根源解決你所面對的一切壓力和焦躁。修行只是一個叫法而已,并不是必須和宗教聯系在一起。仿佛修行就是出家的前期表現,生怕別人以為你看破紅塵。修行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大德高僧也需要幾十年的修煉方可看透開悟,何況我們被俗務纏身。修行是一種生活方式,讓你更愉悅和平和的生活方式,如果你也愿意,那么歡迎。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