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 Minister》和《Yes, Prime Minister》,也就是我常說的《是,大臣/首相》系列,是英國BBC在上世紀80年代出品的一系列諷刺劇。不同于《紙牌屋》(包括英版和美版)等故作嚴肅的政治陰謀劇,《是,大臣/首相》系列更多是用嬉笑怒罵的方式,極大地諷刺了英國傳承500年來,滲透著官僚主義精華的文官制度。
下面是一些基礎常識:
英國的政治制度:鐵打的女王流水的政府。
從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和上議院(House of Lords)的名稱就可以看出來,下議院是一幫鬧哄哄的老百姓(動物園),而上議院則是一幫老朽的貴族(植物園)。這兩個就是英國的立法機構。
而政府官員,是從下議院多數黨派的議員中,由首相親自任命的。首相,則是下議院多數黨的黨魁。每五年一大選,多數黨湊不齊50%席位就要建聯合政府,黨魁辭職繼任的新黨魁無需大選即可做首相,首相可以解散議會提前大選,這點從卡梅倫到特蕾莎·梅都給你們全演過一輪了。
而英國文官系統,即公務員系統(Civil Service/直譯:為民服務),則是一個獨立于黨派之外的官僚機構,名義上效忠于女王陛下,用于落實政府官員制定的政策。實際上,公務員因為不用擔心每5年舉行大選會把自己刷下去,其實也自成一套體系。就這樣日積月累,官僚主義開花結果,成為了《是,大臣/首相》系列的諷刺對象。
正是由于英國這種有趣的 王公貴族/黨派政治/公務員 三元式的政治體制,才為《是,大臣/首相》系列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消極應對和不作為
封閉僵化和欺上瞞下
文件夸夸其談,實際上什么都不做。
難道你們敢說從來沒有遭遇過?從來沒有見到過?從來沒有聽說過?
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就是在于它不僅代表過去,還能代表現在,甚至未來。藝術源自生活,高于生活,由于官僚主義伴隨著官僚體制而生,讓《是,大臣/首相》系列的諷刺不僅具備當時的歷史意義,在現實中依然具備普世性的批判主義,最終成為一代經典、一代神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