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時候家對面有條小河,河水清澈見底。
躺在水里不動的話,總有很多小魚去親你的皮膚。
當然也會有小魚親你的小弟弟。
在小河里玩,最羨慕那些會游泳的發小和大孩子。
自己也想學會游泳,就問那些發小和大孩子。
他們說只要這樣子就能游起來了,比劃完動作就給我在水里演示狗刨。
你沒有看錯,是狗刨。
村里所有人都只會狗刨,沒有聽說過蛙泳、自由泳、蝶泳和仰泳。
那時候還沒有電視(好吧,暴露年齡了)。
自己除了模仿他們的動作,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學會游泳。
在接下來的兩年里,依舊不會游泳。
偶爾會為了面子假裝自己會游泳,其實自己手扶著池底而已。
每次被戳穿的時候,都在心底暗自發誓:自己一定要學會游泳!!!
兩年后夏天的一個下午,自己一個人去河里比較深的地方游泳。
那里的水深幾乎沒過自己的頭。
當自己下水之后,頓時就會游泳了。
真的是頓時就會游了,沒有中間狀態,沒有過渡期。
大腦里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原來這就是游泳。
那是一種特別幸福的感覺,自己終于學會游泳了。
從此以后,自己摸索會了站立式踩水、學會了潛水。
現在想想:
想要學會游泳一點都不難
只需要花時間去練習就好了
/02/
長大后,離開小縣城,去了一個二線海濱城市上學。
我們專業的體育課是游泳,游泳還是我們的必修課。
鑒于自己特別喜歡游泳,就懷著期待得心情去上課。
才知道上課需要穿泳衣,戴泳帽泳鏡。
在家鄉河里的時候,從來都是裸著游泳的。
上課之后才知道需要學習蛙泳,居然不是狗刨。
知道自己要重新學習一門專業的游泳姿勢,就清空之前的經驗,從頭學起。
先學習游泳基礎動作:憋氣、漂浮、抱膝浮體、蹬墻滑行。
學會這些基礎動作之后,老師教我們陸上練習分解動作。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比喻:老師告訴我們蛙泳手動作的軌跡是一個倒著的心。
練習完陸上動作,開始水中練習。
每次上課老師都會無比認真地指出我們每位同學的問題:
告訴我們哪個動作做的不好,哪個動作需要改進。
這樣上了一個學期,總共十幾節課。
我們班級所有同學都學會了游泳。
期末考試的時候,都可以游50米。
回想整個上課過程中,
老師只下過一次水,給大家做了一次蹬墻滑行動作的演示。
現在想想:
學會游泳一點都不難
只要有個負責任得老師,能夠再練習得過程中做實時反饋。
/03/
讀研究生的時候,自己陰差陽錯地進入游泳教練行業。
在進入之前,自己從來沒有正兒八經地教會過一個零基礎學游泳的學生。
朋友不斷地蠱惑我,說你肯定能教會他們,你都是水球隊隊長了。
就這樣進入教游泳的大坑了。
鑒于平時教過同學們游泳,稍微有點經驗。
當第一次開始教學生游泳的時候,是幫助朋友教他快學會的學生。
學生當時有一個疑問:“為什么我每次游泳的時候下沉量比較大呢?”
當時就把我問懵了!!!
心想:“我也不知道啊!”
但是也不能說出來自己不知道,就先說了幾個可能的原因。
下課之后,立馬打電話問朋友。
朋友說完,我又上網查資料。
最后結合學生的實際動作,找出實際原因:配合的過程中,腿部動作有點晚,導致身體下沉量有點大
實際教游泳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只是會游泳而已!!!
涉及很多的游泳理論都不知道!
也就是自己以為自己很明白的東西,實際上并不明白!
當時的自信是碎了一地……
發現自己不熟悉教游泳的流程;
不知道什么動作是標準動作;
不知道很多現象的原因;
當知道自己有那么多不會的地方的時候,立馬開始上網查資料,去圖書館借書看。
最終在教別人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理論體系、不斷積累經驗、不斷總結原因。
最后總結出來,教游泳需要因材施教。
即對于不同的人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教。
例如對于有良好水感,不怕水的學生來說,你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糾正他的動作;
對于怕水的學生,你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讓他克服對水的恐懼;
對于成人,你需要花精力讓他明白理論知識;
對于孩子,你需要花時間讓他重復練習動作;
現在想想:
教游泳真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Ending/
當我自己學會游泳的時候,我學會的是狗刨,花費的時間是兩年;
當我讓老師教的時候,我學會的是蛙泳和自由泳,花費的時間是一學期;
當我教別人游泳的時候,我學會的是競技蛙泳、自由泳、蝶泳、仰泳,花費的時間是幾個月。
當我真正對教游泳游刃有余的時候,是三年后。
學會游泳真的不難,難的是學會教不同人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