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的形成、結構和多樣化
我們對生活的滿足還是憎惡,同意還是不容易、喜歡還是討厭,都要經歷意識的三個階段,從宏觀到評價,再到意志的形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心理存在的獨特性。其中,我們能夠感知的、起源于我們可感覺的行為,是基礎,是宏觀的,引導著我們去達到自己的目的,決定了不同層次的確立,因此而構成了整個體系,即結構。
基于以上對世界觀形成的基本解讀,我們能夠再一次理解,知識分類背景下的,事實性知識、方法性知識和價值性知識的記中學、做中學、悟中學,其中,“價值性知識(態度、情感、價值觀)”必須是“悟中學”就有了恰當的心理學解釋——首先,我們觀察了我們內部的事變和外部的物體;然后,我們依靠思維的初步運籌,強調了真實的基礎關系,以此說明我們的觀察。一旦這些觀察被隱沒,我們就在觀念的瀚海中勾畫出他們的輪廓并進行分類,使它們超脫偶然性,形成了世界觀。這也是我往往強調,在家庭教育中,兒童的訓育并不是先知后行,而是基于父母對于價值的選擇,進行一些行為訓練,比如恰當的兒童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具體到幾點睡覺、幾點起床,傾聽、問候乃至如何在餐桌上與他人溝通等等,“先行而后知”是因為兒童的感知、認同形成“交互感應”,才能形成“已經存在與態度之中”的關系、情感等使得兒童形成對于對象的判斷,才能決定他們的內心的“快感”,達成知行合一的可能。也即,精神獲得了穩定性和自由,但是因為后面事實性知識與方法性知識的對應強調,形成了判斷和概念,以此來標識我們存在的世界的物體和人,并按它們的預期影響(有害或有用)決定它們的價值,并在衡量它們的時候,尋找一個絕對的衡量標準,即世界觀,這是實踐的智慧,即它看透生活、外部世界和我們的靈魂本身,由此取得了對現實的支配。
以我的理解,世界觀的形成,首先是“先行的知識和經驗”的獲得,這主要來源于環境,至關重要的是家庭影響——父母、祖父母或重要的他人,以及他們形成的生活環境。
比如感恩。感恩是人類傳統的美德也是個體幸福生活的源泉。兒童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首先感知感恩,從父母與他人的互動中,如爸爸對媽媽辛苦的贊美,定期帶孩子回家探望長輩、節日相互贈送禮物以營造“儀式感”等,幫助孩子感知情感,形成較為“固定的先行經驗和知識”,即因為合作、分享、表達希望獲得了并認知了積極的情緒,掌握了如何向他人報告自己積極的情緒等,形成初步體驗。但是兒童的感恩情感具有情境性,不穩定性,需要在更多環境里,如學校、家庭、社會等進行反復引導和教育,以電影、圖片、感恩故事等來引導學生再認知感恩,聯結以往的經驗,通過感恩記錄——引導孩子定期記錄自己的感恩行為,以“感恩拜訪”強化對感恩的認知,如通過寫感謝卡,向周圍同學表達感謝等,強化向他人表達感謝,與他人合作,與他人分享的方法等,這樣,促使兒童在形成一個典型的認識的基礎上對應一個典型的行為,讓真實的聯系和本質有恰當的和一致的理解。
比如自信。自信對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健康尤為重要,但是自信卻和孩子的成長環境極為相關。父母從小是否給予了孩子“重要感”,孩子在成長環境中,是不是表現出成功的行為和行為,并以此獲得了一種積極的自我價值感體驗,包括身體外表的健康、健壯、美觀等獲得了一種自我價值體驗等,都為孩子的自我評價轉向自我價值的提升,最終形成較為穩定的自尊。
人的世界觀的形成,在某些階段,是可以被創造的、被改造的,但總體而言,它最終會擺脫變化的無常及自身構造,和生活觀點的搖擺不定或隨波逐流走向是相對穩固,也因此,世界觀成為一種塑造個人和社會生活的行為準則、最高理想。
總之,世界觀是在歷史所決定的不同條件、氣候、人種、民族等情況下,通過政治政治和時代的時間限制而發展的,從一開始就早就了多種多樣的世界觀。中國人的世界觀,從小從《愚公移山》、《精衛填?!?、《夸父追日》等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中,強化了抗爭、執著、奮斗不息等意義,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個性,也形成了中國人千百年來生生不息立足于世界之林的積極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