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得了“成長上癮綜合癥”嗎?

首先聲明這篇文章并不是想攻擊個人,只是我覺得“成長上癮綜合癥”是一種病,得治。當然不治也死不了。

今晚看了微信群中一群友分享的文章:二十多歲是重建自我的最佳時期,這篇文章就像之前看過的大多數講個人成長的文章一樣,當自己正準備叉掉的時候,一句話抓住了我的眼球:

我的成長速度快速超越同齡人。

媽的,這簡直就是自己之前的內心深處共鳴啊!(看來真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心理會覺得自己成長速度太特么快了),自己也還為此小小的得意過。

還聽說過一種嚇人的說法“二十歲你要是不努力成長,三十歲你就沒機會了,你就完蛋了!完蛋了啊!”

所以看到身邊的人不停參加課程,參加活動,參加培訓,混各種圈子,寫成長筆記,為自己的成長驕傲的就差沒哭出聲來了。

我把這種對成長發自內心的熱衷/渴望/無法阻擋的緊迫感稱為成長上癮綜合癥。(你問我怎么知道的?呵呵我不告訴你……)

是什么讓我們這個時代的年輕人這么渴望成長?

相對價值

先來講一個悲催的故事。

有一個小女孩,她媽媽的口頭禪就是“你看人家XXX”
直到有一天,她媽媽又說了類似的話:“你怎么這樣呢?你看人家孩子XXX”。
小女孩終于受夠了這種比較,略帶怨氣的說“我努力了這么多年都沒有辦法讓你喜歡我,你就從沒接受過我。”
媽媽一看情況不好,這是要炸毛的節奏,趕快安撫:“其實媽知道你有很多優點,比如你之前學習好,很有上進心。”

這個故事你看到熟悉的影子了嗎?大部分中國孩子都是在“隔壁家孩子”的比較下就成長起來了。等到長的稍大一點,我們去了學校,開始了學(kao)習(shi)生涯,又有了新的比較工具——成績單。這個評價體系一直伴隨我們大學結束(也許研究生也是?):好的成績可以給我們更多的獎賞——更體面的工作,保研的名額,出國去什么樣的學校。人就像斯金納箱的小白鼠,在這個規則里,我們不斷追求更高級的獎賞。

成績當然能體現學生的學習能力,但如果學生只是拿著這一個標準來評價自己,就很容易在相對價值中找存在感

什么是相對價值呢?
只有通過可比較的參照系,我才知道自己是誰,在哪。

試想,當我們走在一條路上的時候,這條路旁邊的建筑,綠化的植物統統消失,甚至路上連一輛車都沒有。這時候自己的感覺是什么樣子的?是不是仿佛有走進沙漠的恐懼?

大學終究會結束,進入社會后,發現這個世界和之前自己的認知好像不太一樣……

怎么做這件事兒,這個人說對,那個人說錯?那我到底做不做啊?怎么他說這是好的,又有人說這是不好的,到底好不好啊?

這時候,仿佛從一個小湖泊,一下子被丟進了汪洋大海,看不著岸,也看不到船。我們的大腦有著強大的慣性,他會開啟我們過去常用的思維模式,即使到了新的環境,即使新環境中舊的模式已經不再適用。

我們還是會習慣性做比較。比臉吧,人家顏值比你高;比爹吧,人家爹又比你爹牛;比學歷吧,人家清華北大;比智商吧,那是硬傷……你發現自己什么都比不過人家,在這個價值體系里,你看不到自己的價值,覺得自己已經排倒數了……

那我們就比成長速度吧!雖然我其他東西比不過你,雖然我起點比你低,但我跑的快啊!

而且相對于去比“誰房產多”“誰工資多”“誰升職快”,誰成長的快聽起來高大上的多~ 已經到比無可比的時候,還會有人來告訴你“要和昨天的自己比”。

可是為什么要比呢?尤其是成長這種精神性無法客觀測量的東西?

絕對價值

大部分人都會掉進“相對價值”的坑,我覺得這是時代使然,隨著科學育兒和教育改革的不斷進步,這個時代現象會逐漸消失。就像心理咨詢師李松蔚把很多現象定義為“時代病”。

如果相對價值用它的標準創立了一個世界,那這個世界的反面就是由絕對價值創立的。你不用去對比,你就知道自己的價值所在。

高數課上被我們恨透了那位萊布尼茨兄弟曾經當過“宮廷顧問”。有一次,皇帝讓他解釋一下哲學問題,他對皇帝說,任何事物都有共性。皇帝不信,叫宮女們去御花園找來一堆樹葉,萊布尼茨果然從這些樹葉里面找到了它們的共同點,皇帝很佩服。

這時,萊布尼茨又說:“凡物莫不相異”,“天地間沒有兩個彼此完全相同的東西”。宮女們聽了這番話后,再次紛紛走入御花園去尋找兩片完全沒有區別的樹葉,想以此推翻這位哲學家的論斷。結果大失所望,因為看起來樹上的葉子好像都一樣,但仔細一比較,卻是形態各異,都有自己的特點。

如果你生下來就是一個杯子,就是用來喝水的。你可以做酒杯,茶杯,玻璃杯,一次性杯,但是卻經常要和旁邊那個水缸比誰裝的水多……不是自己找不痛快嗎?你怎么不和他比誰好看呢?

這個時候水杯可能會委屈的說“可是……人家都喜歡裝水多的器皿啊……”

可是……可是……那是人家喜歡啊,你也真的喜歡嗎?

成長

并不是有意說,成長不重要。相反,我非常喜歡亞歷山大洛溫的那句:

幸福是成長的意識。

但當我們對成長的判斷標準局限于,讀了多少本書,結實了多少牛人,掉了幾斤膘的時候,我們還是屈服于別人(父母或社會)無意識給我們制定的相對價值體系,我們還是在別人家的舞臺上跳自己也不知為何要跳的舞。

當知道自己是一顆蘋果樹的時候,就會安安心心,踏踏實實成長,結出一顆大蘋果。

隔壁的香蕉長啥樣和我有啥關系?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