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大過年的嘛,戰役過程容后再述,先來看看吳國在夷陵之戰后的外交操作。
222年6月,陸遜在猇亭擊敗劉備,接下來是追擊過程,到了8月,劉備收攏殘兵,黃權率軍降魏,吳蜀兩國的交鋒告一段落。9月就觸發了曹丕三路伐吳事件,再往下就是吳國與魏國的糾纏了,畢竟魏國這邊已經糊弄不了了。
蜀漢經歷夷陵一役元氣大傷,需要時間來舔舐傷口,吳國面臨著魏國的兵鋒,也需要暫時的和平來專心應對魏國。其實曹仁、曹休剛上任的時候,都有對吳用兵的動作,曹仁、徐晃攻入了陳邵占據的襄陽,曹休攻打了吳國的蕪湖營。
夷陵之戰期間,魏國始終沒有出兵,孫權應該感謝浩周,被他忽悠瘸了的那位。于禁倒是還給了魏國,但許諾的質子孫登始終沒有到位,等陸遜破劉備的戰報一傳來,曹丕也就熄了坐山觀虎斗的心思,拿出了一個豪華陣容伐吳。
案《資治通鑒》,吳國、蜀漢的官方往來有個順序,先是孫權派出太中大夫鄭泉,劉備派去回復的是太中大夫宗瑋。時間點是222年12月,至此兩國恢復使者往來。
“吳王使太中大夫鄭泉聘于漢,漢太中大夫宗瑋報之,吳、漢復通”——《資治通鑒》
案《江表傳》,孫權表示自己先收到了劉備的書信,信中表明劉備想重歸于好,注意孫權在這時對劉備的稱謂,“漢中王”,還是在稱呼問題上糾結。看看浩周對曹丕、鄭泉對劉備兩位帝王的稱呼都是“殿下”。權稱帝以后,到了孫皓時期,還被魏國稱作“吳王”呢。
權云:“近得玄德書,已深引咎,求復舊好。前所以名西為蜀者,以漢帝尚存故耳,今漢已廢,自可名為漢中王也。”——《三國志·吳主傳》注引《江表傳》?
緊隨其后的《吳書》,劉備還問鄭泉呢“吳王怎么不回我書信呀,是覺得我名不正也不順嘛?”,(跟陸遜學的嘛,也不答復諸葛瑾書信)注意,在這里劉備是自居為帝王,稱孫權為“吳王”,這不是一個平等關系。所以劉備要想暗示求和,也會表達得很委婉,要自矜身份嘛。非官方遣使求和,只是先私下書信往來通通氣,孫權這邊要懂事先派使者,不就挽留了顏面嘛。
劉備問曰:"吳王何以不答吾書,得無以吾正名不宜乎?"——《三國志·吳主傳》注引《吳書》
其實,名分這事被看得很重,這也是吳蜀雙方和平共處的基礎,孫權的“吳王”與劉備的“漢中王”是對應的,一個是完成了漢魏嬗代的曹丕所封,一個是漢時所封。所以這里還有個前提:雙方要承認漢室已亡,曹丕篡漢。
孫權想得是很好,劉備自命“漢帝”又怎么會愿意自降身份。相較而言,彼時的孫權更需要和平,所以哪怕鄭泉出使時還在糾結名分問題,還是吳國官方率先給出了求和姿態。此一時彼一時,張奉、薛綜,費祎、諸葛恪,這兩對后來不還是在“吳”、“蜀”兩字上做功課。
順便,兩國使者往來后,劉備一看曹丕伐吳了,還寫信威脅陸遜呢,劉備表示自己也要趁機出兵東征,陸遜直接懟回去了“你沒兵,別來送”。劉備是敗得太慘了,以至于錯過了與魏國攜手夾擊的機會,湯都沒得喝。
說不打架就不打架。
看官如感興趣,三國系列都在這里了
三國流年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