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澤,江湖人稱“SaaS王”,既是因為他姓王,也是因為他在ToB領域攻城拔寨斬獲的赫赫戰功。
王浩澤在投資圈內屬于“不輕易出手,出手則必中”那一型,投的每家企業均有幾十倍回報。企業服務領域從來不缺泡沫,純軟件類企業年銷售額能過2500萬的不足20家,王浩澤投的企業占了其中四五個席位,并且是天使輪。
亮眼成績單背后,是家庭生活時間的犧牲與高強度的自我學習。
SaaS之王的投資之道有何過人之處?人人都不看好的ToB領域,他敢只身涉入的底氣何在?
投資這個事,尤其是天使投資、早期投資,你要站在風口的對立面。雷軍說過一句話,“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誤導了很多人。
風口是什么意思?大家都覺得這個行業能起來,一窩蜂沖進來,但天使投資不是這樣,你需要布局的是未來的事情,而未來一定是只有你看好、別人還不看好,這是最好的時候。這個判斷,是需要很強邏輯、分析、推理能力之后才能得到的東西。
我2013年開始做天使投資時,幾乎沒有人涉足ToB這塊。我找業內VC大佬交流了一圈,他們都不看好在中國做ToB,大多數ToB企業都在做IBM、Oracle等來自海外的集成產品,產品特性大同小異,客戶買你的不買他的,完全拼的就是關系。
后來慢慢地就不一樣了,IBM、Oracle等很多產品并不是特別適應中國本地化需求,而且他們的技術也在轉變中,有很多新技術、新領域覆蓋不到,本地化產品在崛起,這些因素匯集到一起,我覺得ToB里有很好的機會。
我在行業里的口碑是靠投資業績一點點累積起來的。
2013年投OneAPM的時候,沒有人知道APM三個字是什么意思;我投Udesk的時候,大家覺得客服平臺有什么好投的。但是后來OneAPM上了三板,先后拿了經緯、啟明、成為和其他一些券商的四輪投資,Udesk拿了君聯和DCM的投資。OneAPM和Udesk都是行業第一,Udesk的銷售額是其他競爭對手加起來的總和。
所以做投資要保持獨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跟所有人持不同觀點,站在他們的對立面,我的內心也搖擺過,心里也有彷徨時,但到了最后真正決策那一剎那,我還是決定再挺一下。
這跟創業是一個道理。我所有觀點都是依靠從A到B、從B到C推導出來的,不是臆測出來的。美國所有做ToB的SaaS上市公司,從最高市值的往下去排,salesforce也好、Intuit也好,除了Intuit的之外就沒有做小客戶的公司,只有到二三十億美金的公司才有做小客戶的,三五十億美金以上的全部是做大客戶的。在中國我覺得也是一樣,核心的、有價值的,還是要做大客戶這些企業。
無論投資還是創業,成功的永遠屬于少數人,不可能所有人的觀點都對。
從投資收益表現來看,我覺得我的堅持還是對的。
不管是SaaS還是非SaaS,以大客戶為中心才有希望快速做大
從2014年底到2015年初,ToB行業開始漸熱,到現在已經熱了一年多時間。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ToB經歷了三個周期的變化:
最早的時候,大家都在投免費產品,做OA的,做IM的,羊毛出在牛身上,典型的ToC邏輯,大家都覺得挺好,估值也高。
到了第二波的時候,大家發現確實羊毛不能出在別的身上,像某基金投了某OA廠商,后悔得一塌糊涂。第二波最受追捧的是什么企業?是小客戶,大家覺得互聯網嘛,就應該做小客戶,你把這個東西做出來,打一圈廣告,讓1萬個客戶能用你的產品,得屌絲者得天下,一些OA、協同、IM廠商確實融了好幾輪錢,但其用戶獲取成本和銷售金額完全不成比例,現在已經被投資人接管公司了,大幅裁員。
到了第三個周期的時候,大家才發現,不管是SaaS還是非SaaS,還是要以大客戶為中心,至少是中型客戶,你的公司才有希望快速做大。
我們從2013年開始投的那些公司,基本上做的都是中大型客戶,只是實現的途徑不一樣。
比如Udesk,以前有電話、網頁、自媒體、郵件等等多個渠道,每個渠道需要一套系統,每個系統配備5名客服。Udesk就逐步豐富功能,先是把多個渠道統一到一個系統里,自動分配客服,隨后又陸續配備知識庫、工單等功能;之前服務小客戶,幾千塊錢一年,當產品越來越完善后,就開始服務于那些需要上千名甚至萬名客服人員的大企業。
另外,像我們投的OneAPM,還有易維軟件,做財務預算管理、績效管理這塊,只有大企業才有這方面需求,所以必須要有一定的IT基礎能力。在產品還沒有特別完善的情況下,需要給大客戶提供定制化服務。與此同時,還要保持很好的平衡性,區分哪些是所有客戶都需要的需求,哪些是只有他獨有的需求。用戶需求要在產品總體規劃里通盤考慮,同時可以參照海外同類產品,看看他們是否有類似標準化產品。如果是過于特別的需求,就算他需要,我們可能也不做,要守住這個底線。
我投一個企業,愿景是這個企業能用三到五年時間做到一個億以上收入,符合創業板標準,做到六七年的時候能夠上市。
我投項目的時候,只要是創始團隊了解行業,懂市場,有方向,有技術,有銷售,我可能就投了。我對ToB行業還是有一定理解力的,如果創始人的思維、判斷、學習能力各個方面都符合我的標準,你產品做出來和賣出去只是時間問題。
我的理解力來自于學和聊。
學這種事,你得有一個系統方法論。我沒學過技術,但我要掌握商業下面的技術路線分支。比如說做一個數據庫,HBase是什么意思,有哪些技術分支,怎么去做,這些東西有哪些開源軟件,有哪些技術方向,判斷的技術方向是不是符合,都要知道。就像是一個積木拼一個模塊,你知道他有這些積木,具備這些能力,但你不需要會敲代碼。
一邊讀,一邊還要找業內的人去聊。
2013年和2014年這兩年里,我分別只投了1家企業,其他時間都在做知識與人脈積累。我天天看行業報告,每年花百萬元用于購買國外研究機構報告。另外,我還找各種各樣朋友,把相關大公司的銷售、研發和中高層都拜訪一遍,請人吃飯。你有什么樣的產品線,什么樣的分支,哪個賣得好,哪個賣得不好,為啥在美國可能賣得很好,在中國賣得不好,這中間有什么樣的問題,有很多時候我在跟他們聊這些事,然后你的開發流程是什么樣的,做數據庫的,做底層的,做安全的人,跟他們去聊,一點一點聊出來的。
面對全世界從未出現過的病毒攻擊,你怎么防?
具體到安全行業,這些年來發生了一些變化。
過去企業都自建機房,在門口放一臺掃描儀,把那些不安全的因素都擋在門外。現在都變成云計算,企業不用自建機房,阿里云給你一塊地,它還沒有邊界,你可能今天在這兒用,明兒就在那邊用了。連安裝盒子的地方都沒有,企業怎么做IT保護和監測?技術產生變化,就會有新的機會出現。
全世界黑客這兩年的收益,是過去的5到10倍。過去的黑客,想賺大錢還是有難度的,因為變現難。現在出現了一個比特幣,它是分布式存儲,沒有一個中央服務器,不可追蹤與查詢,這就導致企業雇用黑客的動力變大,黑客變現能力變強。
過去的黑客以炫技為主,沒有特定攻擊目標,比如熊貓燒香那種病毒,它是普適性的攻擊,純粹破壞,現在的黑客攻擊目標更加精準,比如針對金融系統和醫藥系統,竊取客戶名單、交易記錄、藥品配方,這種事情頻繁發生。
環境的變化推動安全產業對應技術發生巨大變化,新的分支領域替代掉舊技術,比如現在的端點安全未知威脅防護,我們就特別關注。國內外大多數殺毒軟件只能防護那些已經檢測出來的病毒,但是新的安全攻擊不是這樣,黑客會針對企業特定的狀態,重新寫一套新程序來偷東西,這個時候你怎么防?
我們投過一家名為杰思安全的公司,他們做的產品既可以保護企業云端服務器上所有數據,也可以保護企業內網每臺電腦上所有數據,尤其是面對全世界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攻擊。團隊核心成員均在安全行業待了十年。他們在給客戶做測試的時候,現場抓了四五個木馬病毒,正在通過遠程服務器傳輸企業最機密數據,而過去十多年來這類病毒從來沒有被客戶抓住過,當時他們就感覺成就感爆棚。
我們去年11月投他們的時候,他們連產品都沒有,今年5月份第一版產品才上線,八月份拿到公安部發的銷售許可證,隨后茅臺、屈臣氏和蒙牛等均成為他們的客戶,還有多家銀行、電網等重量級客戶在pipeline上面,并且與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達成了戰略合作。所以說技術的革新變化會產生充滿潛力的新公司。
創業者每個人的能力都不一樣,選人考驗洞察力
投資圈有很多不成文的規定,年齡太大的不投,歲數太小的不投,各種各樣的、什么不投,但我覺得這些東西都不是一個絕對值。
我投過一個60后和一個90后。
老薛是60后,云賬房的創始人,我們在南京一個露天酒吧聊到晚上十二點半,那時候還是四月份,挺涼的,然后一路一邊聊一邊走回酒店。他是我見過的第一個用蘋果系統的60后。這些細節都能看到他愿意去接受新生事物,有很強的學習能力。
大多數歲數大的人創業都是依靠經驗在做事,但創業一定要面對未來,經驗再怎么樣,也無助于把未來的事情干好。你一定是能夠不斷學習,不斷自我成長,同時你做的事和你過去的經驗還有一定匹配程度,這個時候才能有比較好的效果。
我還投了92年的任靜,兜行的CEO,她這一兩年的成長是個飛速成長的過程,我所有跟她說的事情,可能第二天、第三天就已經落實了,執行力很強,學習能力也很強,一點就透。
很多年輕的CEO太任性,太依靠自己的想法去做事,而不是看到外部變化去用邏輯推理出來,所以他們會犯很多錯誤,包括包容性,大多數年輕的CEO情商都不是特別高。
有些人研發能力很強,這屬于單兵作戰;有些人擅長管理研發團隊,個人技術并不是特別強;還有的人管理能力不強,單兵作戰能力也不拔尖,但有很強的行業號召力,能迅速拉起一支隊伍。每個人能力不一樣,你要看到這些人到底擅長做什么,他擅長的和他要做的事的匹配程度是什么樣的。在中國我覺得沒有幾個人在這方面有很強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