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上一期【傳統金融行業“躺著賺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提到傳統金融開始步入“寒冬”,除了支付市場外,傳統銀行還面臨著互聯網金融企業其他方面的激烈競爭,如:P2P、小額網貸、眾籌融資、基金銷售、征信等多得讓人目不暇接,在這個百花齊放的今天,互聯網金融的“春天”是否已經到來?
2013年,以余額寶的出現為標志,一種新的服務和思維誕生,互聯網金融開始讓傳統金融業猝不及防——余額寶挑戰的不是產品和利息,而是一種全新新的服務和思維:它服務便捷性、客戶獲取成本的低廉、對信用的理解以及互動的服務鏈,這一塊是銀行業完全陌生的。也就是說,你并沒有做錯,但已經被擊敗。
如今阿里、騰訊都已經獲得銀行牌照。以剛更名為“螞蟻金服”的阿里為例,把支付寶、余額寶、螞蟻小貸及籌備中的網商銀行等全都融于旗下,這是一個多么恐怖的組合。業內人士分析,阿里做金融的正真優勢并不在于其客戶量,金融業本質上是一種信息產業,而阿里在獲取判定客戶的身份信用記錄的真實信息以及監控客戶的交易行為和蹤跡上,具有傳統金融業無法匹敵的優勢。傳統的銀行業務在被互聯網金融圍剿
事實上,除了移動支付市場外,傳統銀行還面臨著金融企業其他方面的激烈競爭,如:P2P、小額網貸、眾籌融資、基金銷售、征信等。
目前P2P行業最大的問題是行業監管力度不夠甚至是不作為,并非運營模式本身的缺陷。民間大量沉淀的資本需要找到合適的投資渠道,而從傳統渠道難以獲取貸款的中小企業和個人也存在資金需求。這些都促使著P2P行業迅速升溫,相信在解決了監管、市場地位等系統技術問題之后,P2P行業還將得到進一步發展,成為中小企業和個人融資的重要渠道。但與此同時,本來業務最具優勢的銀行卻缺少互聯網基因坐失機會,P2P行業的迅猛發展,相當于直接切下了銀行的傳統放貸業務。和P2P業務類似的是小額貸款業務,傳統銀行曾經不屑于做或苦于成本高無法去做市場,如今被互聯網金融所蠶食。依靠自身的大數據,得以系統地給用戶信用進行風險評估(也就是下面要說的征信),阿里和騰訊、京東都相繼開發了小額貸款項目。他們向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和個人放貸,雖然利息較傳統銀行業務高,但有著申請門楷低、流程簡單、放貸迅速等優勢。
互聯網金融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銀行業務的壟斷地位,隨著未來金融業務的進一步開放,傳統銀行業務還將受到更多的挑戰。
必須做出改變才能反圍剿
銀行開始尋求出路,五大行集體宣布手機轉賬免費,可以看成是續前不久銀聯攜手蘋果推廣ApplePay之后的又一次大動作。其目的是銀行為了挽回在移動支付的不利局面,吸引用戶群體,以更好的應對金融的挑戰。
蘋果Apple Pay正式登陸中國以來,各大銀行主動聯姻,除了支持在線下實體店的使用外,不少銀行也推出了Apple Pay客戶ATM無卡取款服務。
目前,光大銀行在全國7000多臺ATM機上,加掛任意銀行卡的Apple Pay客戶均可進行查詢和取款業務,并且加掛了光大銀行卡的ApplePay客戶沒有手續費。
互聯網金融的春天遲早到來
互聯網金剛剛興起,銀行誠然落后但落下并不多,還有挽回的機會。銀行的優勢在于手握巨大的資金和豐富的傳統資源,還有互聯網金融新貴們羨慕的金融牌照。最近有傳言稱,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一行三會”的合并即將進行,以便于統一管理適應快速發展的互聯網金融形勢:銀行、保險、證券等業務交互滲透、多元經營。如前文所言,P2P亂象不是模式之錯,而監管缺失、方式落后所至。如果“一行三會”合并的傳聞屬實,則意味著對互聯網金融進入到規范管理的新階段,有利于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隨著管理的規范,市場準入條件的放寬,互聯網金融的春天遲早要到來。
下期預告:【互聯網金融20年后走勢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