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跟讀了《優秀的綿羊》,書中舉的很多例子都是和大學相關,大二讀完一學期的我也很有感觸,為什么我們都想成為一只優秀的綿羊?
一、為成為家長眼中別人的孩子,我們把熬夜當做習慣
《優秀的綿羊》一書中寫到:“一位在溫切斯特市一所私立學校工作的老師,曾經目睹了自己的一位學生在課上討論《麥田里的守望者》時,放聲哭泣。當天晚上,這位老師收到了這位男孩母親的電話,終于揭開了謎底:“他(男孩)已經不想成為一名股票經紀人,請你不要給他洗腦。”
很多時候我都在想我為什么會來到大學,學習了一門自己不算感興趣的專業,我喜歡文字,卻沒有學習漢語言文學。我周圍的同學大都不喜歡自己的專業。
高中的時候,面臨文理選科,那個時候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千萬不要選文科,文科的出來一點出路都沒有。”然后我也選擇了理科,就這樣在這條路上走了一年又一年。
后來等我漸漸長大,才慢慢明白我的選擇離我的愛好越來越遠。
我的閨蜜a因為父母都是老師,她選擇了小學教師這個專業。她說她學得一點也不開心,因為她根本就不喜歡教書這樣的行業。但父母好像給她安排好了一切,小學開始每周補課,高中上英語補習班,學畫畫等等。然后大體是她大學畢業后去她們那邊的學校教書,在和工資比自己高的王叔叔家的孩子結婚。
其實不僅僅是我閨蜜,我的好朋友b也是這樣,在那兩年會計還是一個熱門的行業的時候,朋友b在父母的意愿下選擇了會計。b很喜歡唱歌,性格張揚的他很討厭會計這樣每天重復工作的行業。
在中國的這種教育體質下,家長都想我們成為別人家的孩子,是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面。別人家的孩子補課,學得更多,你的孩子孩子原地不動,哪個家長心里面不慌。
于是乎補課,熬夜成了孩子的習慣。
高中同桌學習特別刻苦,總是最后一個上床睡覺的,她說除開老師安排的專業外,每個星期還必須完成父母布置的作業。
我們走了很多路,到最后不知道自己該走什么樣的路。
二、在大學漸漸變得迷茫,似乎看不清自己未來的方向
當他們來到大學后,變得迷茫,他們既不清楚自己的目標,也不知道如何為自己做決定。
大學之前,父母為自己安排好了一切。來到大學,少了學習的壓力。不需要考得滿分,大學及格就好。突然間又多了很多空余的時間,卻讓自己變得恐懼,空虛。
前兩年出的一個新聞;一高考狀元,大學四年在網吧打游戲,畢業后沒有拿到畢業證。
這是其中一類人,在大學完完全全荒廢自我,還有一類人,看不見未來的微光。他們大體不會逃課,也會按時完成作業,卻在剩下的大把時光看劇,刷微博。因為他們不知道明天會怎么樣,這就是大部分大學生的現狀。
我很佩服那樣的人,一到大學就知道自己應該走什么樣的路,因為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時常聽學弟學妹談起自己是多么的懷戀高中時光,那段時光自己過得有多么的充實。其實他們不僅僅是懷戀一段時光,更多的是對未來不清不楚的社會的恐懼。專業知識沒有學好,外語也不會,還不會和人打交道。
離開學校這個可以保護你的小家庭,在社會可以干嘛?這個時候的大學生很想有個人可以給他們指點迷津,然后大學根本就沒有這樣一個人。
大學需要學習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在大學更多的是學會思考,培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優秀的人才千篇一律,有趣的思想萬里挑一
思考實質上是培養出思辨的習慣,并把這一習慣運用在實際生活中。簡單來說,學會思考就是一批評的眼光審視身邊的任何事物,不自以為是,不妄下結論。
高中選文理科的時候,倘若我在那時就學會思考,明確自己的想法,我想我至少活得比現在快樂。遺憾的是,在最需要引路的時候,恰恰沒有人出現,提醒我要放慢腳步給自己思考的空間,就連我最喜歡的語文老師也只是給我說理科的確選擇性廣些,她并沒有全力鼓勵我在自己喜歡的語言方面繼續發展。
到了大學很多人都是模仿別人在生活:別人選擇了雙學位,也去報個,結果證沒有拿到,還花了錢。再或者在大家都說學生會是怎么怎么的好,也去報了,卻只是做了一些打雜的工作。
讀完《優秀的綿羊》,我也在思考自己未來發展的方向。我慢慢地了解到,每天清晨起來,給自己一個大大的微笑,安排好自己每天的生活,健身,看書,或者兼職。每一分鐘都有它去的方向。這樣就是每天應該有的充實。日后的考教師資格證,考研等也會在每天完美的生活中有它去往的方向。
這個方向不是妄想,而是每一份努力都該去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