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爹拼媽,拼的是什么?金錢?地位?當然,金錢和地位確確實實能提升階層,給予很多方面的保障。
那除此之外呢?家庭給予孩子的影響力更多的可能是家長的思想和行為模式。當然也可以理解為我沒錢沒地位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阿Q思想作怪。
不管怎么說,20條肺腑之言奉上。
1、記住孩子班里一半以上小朋友的名字;
2、知道孩子的同桌是誰,知道他(她)的好朋友是誰;
3、知道孩子們最近玩的游戲或開展的活動;
4、有空看看孩子的課本和課外書,知道他(她)們學習和關心的內容;
5、自然地和孩子聊天,了解他(她)的想法,不要讓他(她)覺得你好奇心重或是在打探他(她)的隱私。盡量從愉快的話題開始聊天,可以是自己小時候的趣事,適合孩子的小笑話,單位里發生的好玩的事情,一起看過的電影等等。問問孩子班級里的事情,同學的事情,上課的事情(問題盡量具體,比如某某某最近怎么樣,語文課上有什么好玩的,體育課做了什么,班級開展的某項活動進程如何等等);
6、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之前,先安靜地觀察,視情況適時參與進去,不要貿然去打斷他(她),不管他(她)在做什么;
7、當孩子覺得你煩的時候,馬上停止讓他(她)覺得煩的事情,退到他(她)的安全距離以外,可以示弱,博取他(她)的"同情",千萬不要說為什么我是為了你好你不聽我的話會怎么怎么樣以后不管你了等類似的話語,也不要一氣之下走掉。讓孩子自然地來親近你,而不是在親子關系沒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去親近他(她)而遭嫌棄;
8、定期向孩子了解自己在他(她)心目中的印象,讓孩子提建議家長有什么需要改進的地方;
9、及時思考和總結與孩子在一起的心得,為下一階段的溝通找到更好的方法;
10、多對孩子說“我愛你”,讓孩子知道不管你在不在他(她)身邊,你都很在意他(她);
11、答應孩子的事情,再小的事情也要當天大的事情去做到100%,有特殊情況無法做到,向孩子解釋清楚;
12、陪伴但不要干涉,盡可能多的參與孩子的活動,即使你覺得很無聊很弱智。孩子的事情以他(她)的想法和做法為主,即使他(她)的想法不成熟,做法有偏差。引導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并找出解決的辦法,而不是直接告訴他(她)哪里不對應該怎么做;
13、盡量用家長的平和與智慧為孩子營造一個讓他(她)覺得安心和踏實的環境(比如提早五分鐘提醒他而不是在時間來不及的時候拼命催他,更不要因為家長的急性子讓孩子感到焦慮);
14、每天陪伴孩子的有效時間不少于半小時,每天安排親子閱讀時間,開闊自己的思想境界也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
15、假期(長短假都是)到來之前,與孩子溝通活動安排,尊重孩子的意見建議,并讓孩子更多的參與到活動的準備工作中;
16、不要威脅孩子,特別是最終根本無法做到的事情;
17、不要試圖以討好孩子來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18、不要濫用家長的權威;
19、跟孩子之間要平等、尊重、理解、溝通;
20、改變孩子從改變自己做起,改變親子關系從改變溝通方式開始,找到溝通方式從了解孩子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