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了樊登講的《恰如其分的自尊》
對照下來,我原來自己就是個低自尊的人。
小時候,爸媽深信:贊美使人驕傲,批評使人進步。家里的文化就是:只有家長在家里的鞭撻,才會有外面人的表揚—只有這樣才是對孩子真好。所以在家里,爸媽只負責批評,雖然我心里知道爸媽對我還比較滿意,也很愛我,但是我還是不太敢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一直做一個乖巧聽話的女孩。
關于自己的成功,無論事業還是生活常會在臨門一腳時選擇臨陣脫逃,十幾年來,主動放棄了很多成功的機會,所以職位層級基本沒有很大的提升,對于別人的贊美或肯定也會覺得很無措。
但在育兒的過程中,發現孩子要好,原來自己是原件,她是復印件,所以為了她好,所以必須調整自己,其實這個動機本身還是有點問題的。女兒感到的只是壓力,“自己也很茫然,什么叫成功,為什么她要成功”,可想而知,她的狀態也就是just so so。
當我聽到書中說達爾文也是低自尊,他的進化論最后是讓別人幫忙發表的,因為他沒自信。我就聯想到自己,我這么多年來參加團體活動,也很少會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只扮演一個傾聽者。但我也看到了低自尊的優點,這個缺陷也賦予了我極強的傾聽能力,因為說的少自然聽的就多,所以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很感恩我的父母。
但是和張老師比較,他是個高自尊的人,一直喜歡分享自己觀點的,自己這十來年的進步和他比,自然還是慢了。他常說我看得多練得少,思緒在腦子里轉,沒有行動,一切都是空想。確實,這也驗證了書中說的,改善自尊級別的措施,最主要還是在行動上打開,加大“開放區”。我也是因為有了張老師榜樣的力量,今年7月開始學習打開自己,嘗試開沙龍做分享。真得非常感恩各位,給了我很多膽量和自信,你們的包容和積極的反饋,讓我看到原來我的分享也是有意義的,增加了我很多自信。我能夠感覺到,我的自尊在慢慢提高:我淡定了很多,對自己要什么漸漸有了感覺,能在傾聽別人的同時也傾聽到自己,也不會一受刺激就變化。
我越來越能體會:身教才是最有說服力的語言。如果我想我的家人和朋友有愛人的能力和有社會責任感,那么我就要自己做到,然后再用這份幸福去感染他們;如果我也不會,那么我要自己用行動去學習。就像之前,別人對我說,你要開心點,但我根本不會因此就開心;只有朋友自己很開心,帶著我瘋,自然一會兒我就會開心了。
那么同理,我也要練習身教,為我自己,也為我周邊愛的人??
第一受益人自然是老公和女兒,因為手指從向他們指,變成了我向自己指。他們感到輕松了,狀態也會好很多。
今天去看爸媽,和他們聊時,以前在我看來的嘮叨也變得很順耳,煩躁得想逃也變成了溫和地看著他們,體會他們話語背后的溫暖。臨走時,我去抱了抱爸爸和媽媽,媽媽嘟囔道:怎么當我們是小孩子啊?雖然不習慣,但我能看到她心里的溫暖。
今天還是閨蜜的生日,和她家一起視頻聊天唱歌切蛋糕。今天也是鋼琴老師生日。
溫暖的事多得有點數不過來。。。
低自尊也能慢慢長出高自尊,感恩大家,也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外面真得只有自己,只要我的心變了,一切就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