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朋友聚會,一位老師吐槽:“現在的小孩,做作業都是百度,成天拿個手機玩微信,難教得要命。”然后各種擔憂祖國未來的扒拉扒拉。
我心里的第一反應是,現在的孩子真聰明!應該鼓勵小朋友從小使用百度,而不是不允許!
我說的使用百度,當然不是直接搜索答案,而是培養一種逆向學習的習慣。
中國的教育模式是正向學習,先按老師或者教育部預先設定的內容打好基礎,再逐漸專業化細分,國外更注重實際問題和應用的解決。所以外國的孩子可能基礎階段的學習深度和廣度不如中國孩子,但是外國孩子在某一學科的深度往往令人震驚,比如說18歲就成功自制小型反應堆的美國少年威爾森。
國內的模式是先告訴你知識,再告訴你問題。而國外更像是先告訴你問題,再由你去尋找解決問題所需要的知識。
我記得讀本科時候,有一門課程叫做計算機原理,老師一上來就在講臺上揮汗如雨大講80386,80486微機,談寄存器。我當時從始至終都沒搞清楚什么是80386、80486,什么是寄存器,老是主觀認為可能是一種古老的個人電腦。直到畢業多年后,我才知道所謂的80386、80486是一種芯片,從專業角度上來講當然也是一種簡易的計算機。理論和實際的脫離,讓我對整個課程云里霧里,完全摸不到廟門。
而我的一個同學,從高中到大學學習并不拔尖。他本科學的是電子信息,出國碩士讀的是機械工程,完全不相干的兩個學科。出國之前他也曾擔憂是否能夠跟學得懂,能夠跟上課程。出國后一切竟然超乎尋常地順利,他在研究生期間竟然就在美國相關的核心期刊上發了好幾篇論文。而憑借這些論文,畢業后他順利獲得工作簽證。由于他的謀篇論文引用數量很高,還讓他畢業三年就以特殊人才方式提前申請到了綠卡。
他告訴我在學習期間,教授直接扔了個項目給他,告訴他使用MATELAB建模,其他的不懂自己查資料,再不懂的可以問他。就這樣,我這個同學就靠自己逐步一點點自學,項目完成了,自己也學會了。
到研究生這個級別,數學要求無疑是比較高的,我同學做項目的時候就遇到了難題。但他沒有從數分和高貸從頭打基礎,而是找到了一篇相關論文,直接引用了里面的公式和算法。他的說法很簡單:我要開車去超市,沒必要先搞清楚汽車是如何工作的吧,我只要知道怎樣駕駛就可以了。直到現在他都不知道那個公式的詳細數學原理。
聽上去是不是很科幻?說實話,一開始打死我也不信。但他確確實實是靠這篇論文拿到了綠卡,不服不行。
這里不討論教育模式的優劣,但是我覺得讓孩子學會逆向學習太重要了!我讀碩士的時候,有一門必修課就叫做“文獻檢索”,國內的教育直到研究生階段才開始強調逆向學習,而在此之前都忽略了這種方式。
前段時間裝修房子,全家只有我進行了逆向學習。不懂的地方找資料,問專業人士,然后自己思考對比。最后裝修完成,我覺得單純從技術角度上講,我已經可以自己開一家裝修公司了。特別是花園的設計,我從來沒有學過園林設計,很多本地裝修公司也設計不出我想要的風格,于是我就自己設計。而實際操作下來,效果是很令人滿意的。
而我覺得可以從小就引導培養孩子這方面的思維習慣,這很重要。比如根據孩子的興趣給他一個稍微深奧一點的實際問題,讓他自己摸索研究,不懂的自行補課,可以百度可以使用一切辦法。一方面可以培養他自學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使他養成解決問題的習慣。就像做論文一樣,首先看國內別人怎么做的,如果不夠還要參考國外。首先看自己處于什么水平,再去研究最高是什么水平。不要小看這種思維習慣,讓孩子從小學會如何站在巨人肩膀上看待問題,能讓他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