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創(chuàng)業(yè)公司一段時間,也可能是離開這幾個月才敢讓自己直面失敗的教訓,記得和CEO提離職的事情,愧對燒了幾千萬換來的是幾十萬的電商流水十分抱歉,CEO很淡定,拿這些錢給大家收獲經驗也挺好的,這讓我體會為什么市面上的產品經理都這么貴,因為后面都是真金白銀的血淚史。
離職之后,想著趕緊逃離,為了出國旅行和換個思路,苦逼自己在圖書館一個多月學英語,最高效學習的方式是為了有目的和目標,所以考個英語最為實際。并且因為羅永浩說GRE要比托福難很多,所以速速報名了一個GRE考試,復習一個月,考了310+3.5,數學算是完全放棄,還好verbal上了150,撿回了多年不練的英語。
休假回來聽家人的勸告,選擇可一個安定的傳統(tǒng)軟件公司,體面的薪水穩(wěn)定的工作,外人眼里這是女生最好的歸屬,下一步就是找對象結婚生小孩做家務。。。(呵呵,并不感興趣)。入職之前把朋友圈關掉,打算從此遠離互聯網江湖,每每和以前團隊里的產品聚會吃飯一聲不語,因為插不進話題啊,人家做自己的產品,自己有什么值得驕傲的作品?!產品經理沒有作品等同于自廢武功,和大家“相忘于江湖”了。
為了不讓自己真的自廢武功,并且之前由于做項目時間匱乏,有時間review一下項目。
聽說很多產品經理在選擇行業(yè)的時候,很愿意去做C端產品,但在我看來,B端的產品有自身的魅力,因為這是從新改造線下商業(yè)的機會。之前有一篇文章很火:to B 產品經理和 to C產品經理之間的差別,里面提到兩點是十分認同的:對業(yè)務的理解難以去同同理心感受;業(yè)務的復雜性需要很強的邏輯和縝密的思維(對于這點,我還是承認,之前的saas產品保留一些坑)。除此之外,對推廣運營計劃和產品架構整合需要很高的產品框架和系統(tǒng)的思維去搭建,運營和地推和溝通難度要求很好的溝通能力和快速的線上線下響應能力,對商家需求的解讀付出高成本代價,同時去對需求溝通和時間做平衡。
興趣源于朋友的困難。杭州一個特別好的朋友經營一家理療連鎖機構,稱得上是白手起家,干了十多年才有一些好轉,他說這個行業(yè)燒錢很快,依靠顧客大量辦卡,賬本上負債嚴重,一家店經營兩年以上能夠存活下來十分難得,跑路之后,接手的店家需要繼續(xù)服務顧客(這似乎是行業(yè)的規(guī)則)。比起其他行業(yè)問題在上游資源的把控壓緊,門店經驗的積累缺乏,從業(yè)的人員缺乏高等教育素質較低,知名連鎖強制的培訓督導和產品售賣積壓,中間利差極大。可見上層利用渠道和品牌的優(yōu)勢的打壓,造成下游的店家和消費者買單,鑄造了克麗緹娜,永琪這樣的品牌強勢。這其實給互聯網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也是當時自己為什么想做美業(yè)的原因。
進入這個行業(yè)才會深感線下業(yè)務之亂,狀態(tài)多原始。
記賬:大多店面還在手工記賬,顧客資料、財務提成、員工考勤一通亂記,最基本的資料整理和數據安全都成問題;顧客:顧客名字高度重復,很少留手機號碼,上千顧客,檔案一大堆,顧客資源查閱難,追蹤也不及時,更不用說顧客消費通知,消費多少完全蒙圈。財務:月底算工資,excel計算,一個員工工資多次核算,最終績效核算經常不準確,員工抱怨老板最會克扣工資。拓客:拓客傳單轉化率低,耗材耗力,顧客不愿意開卡,做團購,招來大多占便宜的顧客。管理系統(tǒng):不得不呵呵那些老舊的單機管理系統(tǒng)又貴又難用,要改功能也要收錢,更不用說想脫離PC,對于連鎖店通卡功能不支持,多店數據收集難。
面對這樣的亂象,急需一個垂直行業(yè)的解決方案。記得當時上門的產品很火,產品架構簡單,模式清晰,據說數據可觀,月幾百訂單(不過這點后來一個獵頭已經幫忙驗證了極大的水分),面對上門來勢洶洶,線下無非就是——顧客的流失和人才的流失。一方面,這些到家平臺不斷和線下門店搶奪85后、90后等年輕客戶群體,另一面辛辛苦苦花費多年經歷培養(yǎng)出來的美容師也隨時有可能臨陣倒戈。這驅使我們當初在運營線上社區(qū)倒流的思維轉到線下,做線下能夠控制業(yè)務、員工、和顧客的產品。
商家saas管理系統(tǒng)算是自己覺得驕傲的項目,畢竟全部資源投入在這上面,人才合計也幾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