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里,談到女兒天性善良容易吃虧。很多媽媽留言說她們也有類似的問題,孩子被別人欺負了,自己不會回手,有時候甚至毫不為意,空留媽媽替孩子心疼,著急。
其實很早之前當我意識到女兒的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就跟周圍的法國媽媽們談過這個話題。大部分媽媽都支持打回去,文化不同卻都一樣護子心切。她們站在叢林法則的角度上,認為小孩子的社會其實弱肉強食,孩子必須要學會保護自己,不要指望老師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隨時能趕來保護他。小部分媽媽不支持打回去,特別是一個在學校當老師的媽媽給出的理由完全說服了我。
不支持孩子回手,她有這三大理由。
1
孩子的社會畢竟不同于小獅子和小白兔的恃強凌弱的叢林社會。三歲之前他們有父母長輩陪伴,三歲后有老師教導,在孩子長大之前,我們大人先要負起責任,而不應(yīng)該任由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解決問題。
況且,孩子間出現(xiàn)爭吵的起因往往是很小的事情,比如別的小朋友拿了自己的玩具,占了自己的座位,有時候甚至僅僅是因為不小心。與其教孩子如何“不吃虧”,去拉偏架,護犢子,不如教他如何正確地看待這些在小孩子眼中貌似很嚴重的問題。
2
孩子那么小,判斷力還不夠成熟。他無法判斷對方是不是比自己更強大,如果打回去自己會不會反而更吃虧。他甚至有時候不能判斷對方是不是故意的,如果對方不是故意的而他不依不饒,那就有可能引起一場廝打。
說到判斷能力,別說是孩子,我們大人也未必多高明。有多少以生命為代價的沖突,起因僅僅是因為碰臟了衣服或者受了怠慢。溫州火鍋店服務(wù)員開水澆頭事件,僅僅因為幾句口角,服務(wù)員就給顧客當頭澆了滾開的水,這肯定是那顧客執(zhí)意投訴給差評的時候所沒想到的。
其實你永遠也猜不到你對面的這個人會如何反應(yīng)。
3
任何時候,都不應(yīng)該主張暴力解決問題。孩子如果碰到類似問題就用拳頭解決,他會習慣成自然,變成一個一點就爆的爆竹,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更況且,一旦進入暴力,人就很難掌握分寸。
朋友說她見過有的高中班級里,有那么幾個學生老師根本不敢管,因為不但管不聽,更要考慮自身的安全。國內(nèi)網(wǎng)上調(diào)侃“大學四年,感謝室友不殺之恩”,這調(diào)侃中影射的最大問題就是我們沒有教過孩子如何面對“受欺負”。所以不要以為孩子小就允許他去靠拳頭保護自己,等他長大了,這恐怕就會變成他處理問題的唯一方法。
在明確了我不能教孩子受了欺負就要打回去后,我仔細地想了想該如何教育女兒,從哪些方面幫助她。
這三件事我想我們應(yīng)該教給孩子來應(yīng)對“受欺負”。
1
教會孩子判斷是否嚴重,尋求成人幫助
判斷是主觀的,但是我們可以教給孩子這幾個基本的標準:對方是否故意挑釁,自己是否受傷,是否感到被欺負。符合任何一條,我都要求孩子去找老師,老師會判斷是否應(yīng)該懲罰惹事的孩子。
但有時候,老師的判斷可能跟孩子的預期不一樣,這樣的時候,家長不要介入,而要讓孩子尊重老師的決定,因為學校是一個有規(guī)矩的地方,規(guī)矩的執(zhí)行者是老師,不是家長。
2
遠離“愛欺負人的”同學
親戚孩子上一年級,說班上有幾個孩子說她丑,不跟她玩,她很傷心。孩子間這種冷暴力的傷害其實更容易讓他們耿耿于心。我跟她說,班上那么多小朋友,你不用非要和每個人都做朋友。你要多去找喜歡你的小朋友玩,因為在他們眼里,你又漂亮又可親。
人性本善也好,本惡也罷,不可否認的是,總有那些喜歡冷言冷語或者一言不合就爆發(fā)的人,孩子的世界里也一樣。教育別人不是我們的責任,我們能做的,就是遠離他們,遠離潛在的傷害。
3
淡化傷害,教孩子學會寬容
有的孩子天性平和,玩具被別人搶去,那自己就去玩別的。孩子沒當回事,倒是家長覺得孩子受了委屈。其實,這種不在一個令自己不舒服的問題上死磕的心態(tài)是多么難能可貴。所以家長 不要以自己的心態(tài)去揣測孩子,更不能小事變大,非要讓孩子覺得是回事兒。
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天性平和。對那些吃一點虧就要加倍還回去的孩子和耿耿于懷到影響自己情緒的孩子,更要教他們學得心大一點,別太在意,別太較真,學會寬容別人。 這會讓他們更容易與別人相處,交到更多的朋友。
作為父母,天性總是讓我們不遺余力地去呵護他們,可他們終有一天要靠自己去生活,總有受委屈、冷落、怠慢甚至發(fā)生沖突的時候,總會遇到各形各色的人。那時候他不能靠你靠我,也不能靠一雙拳頭。如果他能夠懂得避開這些可能的傷害,如果在傷害發(fā)生后他懂得合理地求助,懂得過去的屬于過去,不糾結(jié)于心,他的幸福指數(shù)一定會很高!
給孩子最大的愛,不是全方位保護他們不受一點委屈,而是教給他們幸福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