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年前,在課本里讀過一篇叫《信客》的文章,雖說情節普通,但是文字背后似乎總是透著一股深沉的思考和慨嘆,讀完之后使人已忘卻了情節,而將情節融入了對人生命運和生活變遷的思索中去。后來得知,這篇文章出自一本書-----《文化苦旅》。
? 滿懷熱情的讀完了它,卻難以完全回憶起當時的感受,應當是隨著每一篇文章而心潮起伏中度過的吧,因為書中有太多的意象,每一個都足以化作潤物無聲的細雨,滋潤內心原本被忘卻的角落。
?? 直到今天,把書本遺忘在某個角落許久。偶爾想起,一篇篇文章,一段段文字,依舊清晰,化作青城山,化作都江堰,揚州小鎮和貴池,霧靄迷蒙,仿佛真正走過,但又留下一絲遺憾。
? 我想,真正的好書應該是這樣,多年之后依舊在能記憶中扎根,在無形當中影響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像一些小說,憑借情節的諂媚,博得一時的歡喜,時間流逝,化為虛無。言歸正傳,從前對旅行的認識,就是對現實的探索,像徐霞客一樣流連山水之間,寫下鴻篇巨著名留青史,完全不了解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多少名山大川留下了旅行者的血與淚,放逐也好,游學也罷,能樂在其中的畢竟少數。而現代人則忘卻把旅行當作休閑放松的方式,能品味到其中的苦寥寥無幾,更何況是上升到文化高度。余秋雨先生做到了。
?? 文化一直是個抽象的概念,禮儀可以是文化,器具也可以是文化,但中華悠悠五千年文化又豈能用這些來概述?文人對文化的直覺最為敏感。他們自身咀嚼融合著這些,成為一個個足以影響他人的磁場。然而,文化不是刻意捏造的,文化的必定是自然的,有時候悄無聲息,有時候可以噴薄而出,總之,它應當回歸到人的心靈吧。
?? 《文化苦旅》將作者的旅行經歷和對事物的思考寫到了散文這種富有表現力的文體中去,每到一處,只是真實的記錄見聞,還原真實的歷史以及獨特細膩的情思。其實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時刻,心靈觸動的瞬間,只是我們寧愿被生活的大潮淹沒,因為,擁抱需要勇氣,沉浸在原有的生活方式中更符合慵懶的本性。
??? 說說《筆墨祭》吧,筆與墨,中國人一見腦海里便會出現一桿蘸滿濃墨的毛筆,或許還有一個精致的硯臺,這是我們所特有的,也是一個飽含中國文人氣息的意象。如今我們已經丟棄的這有些繁瑣的裝備,但一代代文人的命運似乎藕斷絲連,這篇文章為我們解析了筆墨文化背后的中國文人,作者沒有直白的表述,也無法闡釋,而是留下現實的對比,既然無法還原,不如放棄,讓筆墨留在歷史文化的積淀中去。
??? 《廢墟》是一篇初看有些低沉,其實充滿積極能量的文章,人生總有廢墟存在,正像失敗和成功總是如影隨行,沒有人能避得開,我們應當珍惜這樣的”廢墟“,”廢墟“給了我們和明天戰斗的勇氣,也不能守候”廢墟“,它不會開花結果,逃離廢墟,我們才能找到新的自己。將所謂廢墟表達到如此境界,唯此而已。
?? 想到太多,細節卻已模糊,精神之旅的難忘也并不注重細節,重要的是我們重新收獲了對生活的感受力,離開也只是時間問題,與現實訣別,與生活對話。應該再讀一讀《文化苦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