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教練之路

開始接觸教練的那幾天,我聽見自己怦然心動的聲音。在埃里克森課堂上,我聽見了每個感官"嘭嘭"打開的聲音。與人為善,與物為春,是我的人生追求。感恩遇見"教練",讓我的愿景得以安放在這一身份中,能夠幫助更多人看見自己并創造更多生命體驗。

那么,什么樣的生活狀態能夠承托起我的愿景與身份以及背后的價值觀呢?

當我說生活狀態時,我想到的是邏輯層次的下三層。為什么邏輯層次是三角形?為什么上面是愿景,最下面占最大面積的是能力、行為和環境?在第N次與人分享的時候,突然有了一個領悟:我們要培養能力,刻意訓練以及讓自己處在合適的生長環境,下三層要實踐成千上萬甚至上億次,我們才真正能夠實現上三層。看見能給實踐帶來動力,而實踐是實現的根本前提。

那么,我可以通過怎樣的自我教練練習,讓自己逐步接近并達到教練狀態呢?

在與我的教練探討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我聽見自己腦海里像火在燃燒干柴一般嗶嗶啵啵的聲音,我懂了,但我不知道怎么表達。今天早上Vincent剛好問出了我最想回答的問題:“我真的很想知道,你是怎樣去做自我教練的?”我沉思了一個上午,茶飯不思,想到睡著,睡醒以后,終于下定決心把我的思考寫出來:自我教練的過程,是一個完美的閉環——感受,看見,接納以及尋求反饋。

圖片發自簡書App


感受

人類有感受,真的是一件太美妙的事。

感受什么呢?

當我所有的感官打開的時候,我能感受到情緒、思想的流動以及能量。

比如說,我躺在床上,思考著“我是如何自我教練的?”,但我不可能只有單線思考,同時還在琢磨著安娜老師剛才的那句話“我們不是我們的行為,我們是擁有獨立成長成自己想要的自己的那個自己。”,我還在思考我剛剛又豐富的邏輯層次,在思考為什么這個世界上有結構,在思考為什么我的文章要用這個結構,還在構思怎么安排今年跟媽媽的旅行。我能感受到思維就像小河里的一條條大魚小魚,手剛一觸過去,滑溜溜地就游走了,但還在我的視野內。我還在感受我的房間里的能量,剛才太陽猛烈還熱烘烘的,不知不覺,溫度降下來了,漸感清涼。

圖片發自簡書App


再比如,學完教練的兩個星期內,都處于相對比較亢奮的狀態,因為感官打開了,我天天在看和演生活大片。而且,在我帶著埃里克森五項原則的眼鏡去看人時,我發現,每一個人所訴說的精髓,都可以變成我的養料,簡直無法停下學習的步伐,看個綜藝都能看出教練感悟來。在DISC課后,安娜老師那次的教練幫我挖掘出了我潛意識里的一個圖像,那是我的一個很深的遺憾,一個曾經很用心地看見我,陪伴我的人。在我們班聚會的那天早上,想到現在所領悟的一切,都是他那時看到過的,洗完澡在廁所里放聲大哭。我很感恩,有人比我先看見,也更加意識到,看見的力量。

轉折發生在聚會的當天晚上。說真的,我年紀比較小,面對閱歷豐富的同學們,心里是有點害怕的——我知道我可以,但不太確定我可以。我其實很希望能跟學委有很好的配合,但尚未磨合出來。我當時感到無助,試圖改變,又感到更加無助。(特別聲明:各位同學當時都給了我無聲的關注,但我當時還是不小心看到了過往的自己。)我告訴自己“我是OK的”,不強求自己像往常一樣強打精神,試圖真實地接納自己。

那天晚上回去以后,失落異常。這種失落一直持續到第二天,第三天。我想到了很多東西,黑暗的記憶。我在想,魔法要消失了嗎?好不容易開的天眼,要消失了嗎?


看見

我多次被深深觸動的經歷,都是因為被看見。

,于是深深相信,僅僅是“看見”,就已經有足夠強大的力量。

看見什么呢?

看見實像和虛像。

圖片發自簡書App


那幾天,我在失落,整個人靠在椅背上,還有一個我在旁邊看著失落的我。那個我沒有說什么,只是幫失落的我,看見了失落時的狀態。我能做些什么呢?啥也不想做,就是靜靜待著,跟自己相處,挺好。在和人相處時,盡量不擴散負面情緒,但偶爾還是會吐槽兩句。——這是實像,關于實際的處境和狀態。

獨處時,我還看見,自己的失落是有原因的,我想起了更多兒時的黑暗記憶,也意識到自己求而不得時的狀態也是如此。兒時的黑暗記憶,差不多的情況,想改變,但卻無力改變,面對價值觀不同的大人無力反駁時,因為自己的大膽創想不被接受而不敢見人時,明明意見不同但卻因對方力量強大而不知所措時——那種記憶,已經變成一種模式,多次出現。我需求的是什么呢?認可和肯定。我好像能感受到自己天生就有一種難以言狀的自信,我能感覺到的東西比一般人豐富,但我不一定會說出來,除非是在完全安全和接納的環境里。——這是虛像,關于記憶和深層需求。

都說一個教練需要對人的洞察。洞察是什么呢?洞察是穿過實像,去看虛像,中立地,客觀地。如果我們把自己定位為洞察他人的人,如果不去洞察自己,怎么能達到深層次的洞察呢?

看見自己,有哪些方法呢?

不一定需要教練。與生活中重要他人的深度溝通,本身就是一個教練過程。他們不一定懂教練技術,可能過程中會讓我們有點疲憊,但是他們是對我們最知根知底的人,我們在他們面前能夠完全地展現自我。

安娜老師還跟我分享了一個方法:有千頭萬緒時,可以把想法寫到便簽紙上,然后貼在白板上,不斷地去問自己“我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呢?”跟著自己的思維路徑,不斷地去探尋。

探尋什么呢?

不重要。重要的是,探尋過程中,你的覺察。


接納

接納,是一件需要學習的事情。

埃里克森五項原則我們都已經了然于胸,但我們真正能把這五項原則用在自己身上嗎?

在與我的教練探討我最近覺察到的黑暗回憶時,我提到內心里那個無助的小孩,他不斷地追問:

“我們的所有經歷,都是有價值的。在這個經歷里,你的收獲是什么?”

“收獲?我沒有想過,這些記憶是我不會輕易去碰的。”

學過教練技術,我知道,此時好像應該做點“負轉正”的事情,可是我完全不知道怎么做啊。他還在追問。

“在這個經歷里,你的收獲是什么?這段經歷的價值是什么?”

“這已經是我黑暗的極限了?以后不會再經歷這樣的黑暗。”

“真的嗎?”

“也不是。”我想到人生還這么長,至暗時刻我可能還沒見到呢。

“你會對那個小孩說什么?”

“相信自己,你是有能力改變這一切的。”

“這個小孩是什么狀態?”

“無助,無力,不敢面對。”

“你會怎樣對待這個小孩呢?”

“我想給她一個擁抱,給她認可和肯定。”

圖片發自簡書App


對話進行到這個層面,已經進入新的境界了。我不知道怎么用言語表達,但我意識到,我已經開啟了新一階段的學習,接納自己。

我的教練說:“當你開始去感受時,強烈的情緒會最先出現,通常是大喜大悲,大風大浪。同時在涌動的,還有你提到的這類黑暗的情緒,他們流動緩慢,平常也不易察覺。在不同的層次下,你仍然有很多難以名狀的情緒。你遠比你想象中復雜。”

"當你后面接觸越來越多的人,會發現再堅強的人心里都有一個柔軟的,需要擁抱的小孩,我們要學會去接納他,擁抱他。"

“當你看見自己的黑暗回憶,不是去回避,不是把它放一邊,也不是假裝沒事。你需要看到這段經歷背后的價值。我們的每一段經歷都是有價值的,好壞是人評判的,黑暗也是人評判的。當你丟掉評判,意識到這也是你之所以為你的一部分組成,這才是接納。如果你能不帶評判地去看所有的經歷背后的價值,所有的經歷會反過來幫助你。”

“幫助?”我對用詞提出質疑。

他微笑點頭。

“幫助我?”毫厘之間,我明白了他的意思,但仍然有點不太確定。

他微笑點頭。

“幫助我?”我已經沒有疑慮了,就是要再按一個確認鍵而已。

他微笑點頭。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課。我會去思考,學完這一課,我怎么用到自己身上呢?然后越來越發現,自己是一個復雜的矛盾體,我是自己的小孩,也是自己的媽媽。在我這個個體里,有人在感受,但總有人在無條件地接納和相信。

至少先不要逃避。不要好不容易看見了,就放一邊。而是去接納那個有負面情緒的自己,認可這些作為自己的一部分。比如說,我仍然有很多不知道怎么跟別人說的復雜情緒,我會開始去感受,看見,然后像個媽媽一樣認真打量這時候的小莉雯:“哎呀,為啥我的小莉雯有覺得自己不一樣了呢?不一樣又怎么了呢?”


尋求反饋

我們前面做了那么多的自我教練,怎么樣確定自己仍在正軌上呢?

就和我們成人學習一樣,尋求反饋是非常重要的。

我認為尋求反饋至少有3個渠道:與自己相處;與他人交往;以及與智者交流。

當你看著鏡子里的自己,當你與自己全然的在一起,你是不是越來越接納自己?當你與他人交往時,對方是不是越來越能感受到跟你交流的如沐春風。這些反饋是最直接的,只不過很多人不愿意承認而已。

圖片發自簡書App


說到與智者交流,我指的是閱讀經典書籍。能寫出經典書籍的人,可能已經不在我們現在這個時空了,但他們的能量,他們的智慧,已經通過書籍這個載體,穿越時間的縫隙,來到我們面前。

經典好書,值得一再重讀。我們永遠無法完全理解一個人,也無法完全理解一本經典好書背后的智者,他走過了怎樣的人生道路。這不僅僅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是“我們永遠無法踏進同一條河流”。——改變是不可避免的啊。

每一次踏進智者的河流,每一次領悟,都會不一樣。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改變了。我們更能感受了,更能看見了,也更能接納自己了。世界于我們而言,變得更加精妙細膩,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大開大合的實像,更是從毫厘之間的實像,去看到深不可測的虛像。



我有時會覺得,雖然是當教練,但我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偉大的演員在培養的。我會深度地進入人物,深度地體驗,但我同時也保留自己的本真。那些人物因為“我”而鮮活,而“我”也因為那些人物受到滋養。——這是最好玩的地方。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